鸭营养的研究进展

   2012-11-17 52280
核心提示:1 鸭营养需要主要问题   鸭具有早期生产速度快(肉鸭饲养 7 周龄体重可达 3.0 -3.5kg ),生产周期短;繁殖力强(

1 鸭营养需要主要问题

  鸭具有早期生产速度快(肉鸭饲养 7 周龄体重可达 3.0 -3.5kg ),生产周期短;繁殖力强(蛋鸭高产系年产蛋量可达 300 枚以上);生活力强、耐粗饲;饲料利用率高;肉质鲜美,口味独特,且番鸭、连城白鸭等还具有药膳滋补作用;肥肝、羽绒价值高等优势使生产效益高,市场消费前景广阔。鸭与鸡相比,具有自身的营养需要特点,它们的总体生产性能往往超过鸡,鸭产品(蛋、胴体、肝和羽绒等)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制定鸭的饲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对胴体品质的影响(特别是生长后期和育肥期日粮对脂肪沉积的相关)。且鸭对纤维的消化能力又略高于鸡,因此鸭的代谢能值可能比鸡相应值高 5-6% 。鸭常用饲料类型与鸡相似,并常借用鸡的营养需要进行鸭日粮配制。鸡鸭虽然都是禽类,由于其起源各异、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和食物的不同,使鸡、鸭在消化道结构及生理功能都有较大差异,因此仅参考鸡的饲养标准 不完全符合鸭本身的营养需要,在生产中不能发挥最大的饲养效益。 关于鸭的营养需求目前还在继续探索,尚未制订出科学的饲养标准; 我国对肉鸭、蛋鸭地方品种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较少;水禽饲料配制科学依据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国内企业配制 水禽日粮大多 参考美国 NRC(1994) 制定的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但 由于各地鸭品种、饲养条件和饲料资源存在较大差别, 如何研制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全价饲粮配方, 就对鸭营养需要量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将对鸭营养需要的研究进行综述,可望为鸭日粮科学配制提供依据。

2 鸭营养需要量研究

2.1 鸭代谢能、蛋白质的需要量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家禽营养学者对家禽能量的需要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测定方法,如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生理生化试验和生产验证等。而蛋白质的供给水平与代谢能水平紧密相关,实际中需要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鸭的特点是可沉积大量皮下脂肪,在配制肉鸭日粮时必须注意调节蛋白质和能量的平衡,以尽量减少胴体的脂肪沉积;日粮能量、蛋白比对提高瘦肉率有显著作用。 Scott等(1958)对北京鸭的研究表明,日粮中能量蛋白比在保持好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脂肪的沉积,随着日粮能量蛋白比的增加,肉鸭脂肪沉积呈线性上升趋势。因此适宜的能量蛋白比能够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瘦肉率,从而提高肉鸭饲养经济效益。 美国康乃尔大学迪安教授( Dean )、台湾大学沈添富、陈保基教授等的研究指出鸭育雏期、育成期、种鸭能蛋比分别为 14 、 17-19 、 17.5 。

  林青文(2001)研究表明,1-30日龄半番鸭的日粮蛋能比以 18.61g /MJ最适宜,31-75日龄半番鸭的蛋白能量比以 15.64g /MJ和 12.88g /MJ较为适宜,不能过高。

表 1 肉鸭能量、蛋白质的需要量

资料来源

周龄

能量( MJ/kg )

粗蛋白( % )

NRC ( 1994 )北京鸭

0-2

3-7

12.14

12.56

22

16

刘毅( 1994 )樱桃谷鸭

1.5-3

4-6.5

11.70

12.00

19.0

15.6

杨景哲等( 1995 )樱桃谷鸭

0-3

4-7

12.33

12.96

22

18

李焕友等( 2001 )仙湖 3 号瘦肉型鸭

0-2

3-7

13.23

11.74

20.8

14.80

何大乾等( 2004 )樱桃谷超级肉鸭

0-3

4-5

6-7

12.56

12.14

12.14

20.5

18.5

16.5

王光瑛( 1999 )番鸭

0-3

4-10

11-26

27 周以后

11.91-12.12

11.70-11.91

10.24-10.66

10.87-11.29

19-20

16-17

13-15

17-18

沈添富 ( 1986 ) 骡鸭

0-3

4-8

12.08

18.1

15.4

沈洪民等(2004) 骡鸭

0-3

4-7

12.12

19.0

17.0

  由表1可见,育雏期多采用较高蛋白质水平的日粮,育肥期日粮粗蛋白适当降低。 除刘毅( 1994 )报道的能量水平相对较低和李焕友等( 2001 )的研究结果相对较高外,大多数研究倾向于 12.12-12.96 MJ/kg 之间。

  据测算,一只成年母鸭每天约排氮0.5 -0.6克 (相当于3.13 -3.75克 蛋白质), 60克 重的鸭蛋(含蛋壳)含蛋白质约 7.2克 。因此,产蛋率在70%以上时日粮应饲喂蛋白质 17.9克 ;50%和30%产蛋率时应分别喂给 15.6克 和 11.2克 ,后备种鸭和停产鸭饲喂 10克 蛋白质(汪俊林,2004)。Chwalibog(1992)报道,蛋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和禽的年龄,能量水平对蛋成分影响不明显;但戴贤军(2000)的试验结果发现日粮能量水平的不同对绍鸭的蛋重和蛋成分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王康宁等(2000)、宋代军等(2004)分别按能量、蛋白、糠麸类饲料建立了鸭能量需要的预测方程。

2.2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

  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日粮中必须有足够的必需氨基酸供生长和产蛋的需要,同时也应有足够的氨基氮来保证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Scott 等( 1982 )认为,蛋氨酸是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赖氨酸一般被认为是鸭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Dean , 1986 )。

2.2.1 蛋氨酸和赖氨酸

  Elkin et al ( 1988 )在用玉米-花生粕日粮饲喂北京鸭的试验中,估测 0 ~ 3 周龄北京鸭最大生长的蛋氨酸需要量为 0.472% 。 Hsieh 等( 1980 )报道的 8 ~ 18 日龄的杂交鸭蛋氨酸需要量仅 0.33% ;陈立祥等( 1991 )估测天建杂交鸭对蛋氨酸需要量: 0 ~ 3 周为 0.39% ~ 0.441% (基础日粮中 ME 12.1MJ / kg , CP 18.92% ,半胱氨酸 0.37% ); 4 ~ 7 周为 0.221% ~ 0.25% (基础日粮中 ME 12.3MJ / kg , CP 16.06% ,半胱氨酸 0.33% )。另外, Elkin ( 1988 )报道,肉鸭对不同蛋氨酸异构体的利用率不同,通常 L 型的蛋氨酸活性最高, D 型蛋氨酸异构物的相对效价仅为 L 型蛋氨酸的 0.78% 。在鸭日粮中补充蛋氨酸可减少屠体脂肪含量,还可以降低啄羽率。 赵玉华等( 2003 , 2002 )研究显示笼养蛋鸭育雏期、 5-12 周龄和 13-18 周龄适宜氨基酸和蛋氨酸水平分别为: CP 17% , Met/CP 0.030 、 CP 14%-16% , Met/CP 0.022-0.027 和 CP 13% , Met/CP 0.027 。

  1994 年 NRC 中北京鸭推荐的赖氨酸 0 ~ 2 周、 2 ~ 7 周分别为 0.90% 和 0.65% 。在常用玉米 - 豆饼日粮中,当 CP 为 22% 时(赖氨酸为 1.22% ),赖氨酸能满足需要,只有当日粮 CP 低于 16% 时添加赖氨酸有效( Dean , 1986 )。据 Jeroch 等( 1965 )报道:北京鸭育肥期赖氨酸需要量为 0.60% 。 Gazo 等( 1980 )报道,赖氨酸占日粮 CP 的 5.14% (占日粮 DM 的 0.85% 或 0.72g / MJ ME ),北京鸭可获得最大增重。 Chen and Shen ( 1979 )报道雏土番鸭的赖氨酸需要量,在粗蛋白为 18% 时,为 1.06% ( 0.9g / MJ ME) ; 番鸭 3 ~ 6 周和 6 ~ 10 周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 0.65%( 0.6g / MJ ME) 和 0.59%( 0.47g / MJ ME) 。 Leclercq 等( 1979 )推荐番鸭 3 ~ 6 周和 6 ~ 10 周龄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 0.60% 和 0.56% ( 0.51 ~ 0.54g / MJ ME 和 0.47g / MJ ME ),或阶段总需要量为 21g 和 30 -35g 。 周中华等( 1994 )研究表明, 0-3 周、 4-7 周赖氨酸分别为 0.9% 和 0.58% ,樱桃谷鸭 有较好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陈学智等( 1998 )通过研究TD商品肉鸭前( 0-2 周)、后( 3-6 周)二期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肉鸭肉用性能的影响得出前期赖氨酸水平以 1.03% ,后期以 0.8% 最为理想。罗清尧等( 2002 )试验显示北京肉仔鸭 0-2 周龄和 2-5 周龄蛋氨酸最低需要量分别为 0.40% 和 0.35% ;北京肉仔鸭 0-2 周龄和 2-5 周龄赖氨酸最低需要量分别为 0.90% 和 0.65% - 0.75% 。

2.2.2 氨基酸适宜比例模式化的研究

  贺建华等( 1996 )在国内首次用析因法建立了估计天府肉鸭氨基酸需要量的数学模型;彭晓龙( 1996 )对肉鸭和肉鸡的氨基酸需要模型进行了比较。何建等( 2004 )试验比较了不同氨基酸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氨基酸模式为 Lys:Met:Trp:Thr=100 : 45 : 21 : 62 时樱桃谷鸭 2 周和 3 周体重高于其它各组,但差异不显著( P>0.05 ),且 F/G 和血清尿酸水平最低。陈邦云等( 200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可利用氨基酸( DAA )为基础,建立氨基酸的平衡模式,推荐 0-14 日龄樱桃谷商品肉鸭适宜的必需氨基酸模式( EAAP )为: DLys,100;DMet,48;DMet+Cys,82;DTry,27;DThr,66 ;推荐 15-42 日龄樱桃谷商品肉鸭适宜的 EAAP 为: DLys,100;DMet,44;DMet+Cys,80;DTry,23;DThr,67 。陈正玲等( 2004 )分别采用氨基酸( AA )部分扣除法、机体 AA 成分分析法和维持 + 生长的析因法对生长前期( 0-3 周)肉鸭常用日粮中易缺的前 7 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理想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确定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 IPAAP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机体 AA 成分分析法不太准确; AA 部分扣除法确定的模式与维持 + 生长模式相对较为接近,且该法确定的模式可能与肉鸭实际的 IPAAP 更为接近。

2.3 鸭对 矿物质元素需要的研究

2.3.1 常量元素

  Dean 等( 1967 )报道,北京雏鸭日粮含钙量为 0.56%( 日粮的代谢能为 12.1-13MJ / kg) 时增重最大,饲料转化最佳。鸭只喂饲 0.17% 钙则有软骨症发生。 Lin and Shen ( 1979 )报道:骡鸭为获最大生长和最佳胫骨灰分所需的最低钙量分别为 0.48% 和 0.58%( 日粮 ME 为 11.5MJ / kg) ,钙超过 1.00% 则会抑制生长;钙量高于需要量时,胫骨灰分量仍有增加的趋势。在北京雏鸭磷需要量的研究, Dean (1972) 指出总磷量在 0.35 ~ 0.45%( 有效磷为 0.10 ~ 0.14%) 时,发生软骨症、高死亡率和严重生长抑制,若钙含量增加影响更严重。总磷量在 0.60%( 有效磷为 0.35%) 时,增重和骨灰分含量为最高。 Lin and Shen 在骡鸭 (0 ~ 3 周龄 ) 试验得出类似结果,他们认为在 0.63% 总磷量 ( 有效磷 34%) 时,胫骨灰分量达最高;而最佳增重所需要的磷量稍低,为总磷 0.55% ( 有效磷 0.26%) 。总磷量在 1.05% 时会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Su ( 1977 )报道,生长期台湾鸭为获得最佳生长所需的最低日粮钙、磷量分别为 1.0% 和 0.6% 。 Leclercg and de Car Ville ( 1990 )估测, 0 ~ 3 、 3 ~ 6 、和 6 ~ 10 周的番鸭对有效磷的需要量分别为 0.40 , 0.22 和 0.18%( 总磷为 0.67% , 0.49% 和 0.45%) 。周中华等( 1995 ) 采用二因子设计对樱桃谷肉鸭前期(0-3周龄)、后期(4-7周龄)适宜钙、磷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肉用仔鸭最佳增重、较佳饲料转化率的适宜钙、磷水平,前期Ca为0.90%、NPP 0.45%;后期Ca为0.90%、NPP 0.25%。王润莲等(2000)研究表明, 当肉鸭在生长早期(0-3周龄)采食了含充足磷的日粮后,在生长后期(4-6周龄)饲喂低磷日粮无需另外添加无机磷,只要用植酸酶(750u/kg)强化即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磷。贾振全等(2000)也得出在日粮中添加植酸磷可提高鸭的日增重、钙磷的表观存留率。 Vant Rec and Pearson ( 1958 )报道,以酪蛋白-葡萄糖-明胶日粮饲喂雏鸭,导致北京鸭雏鸭生长受阻、运动失调以及高死亡率,添加 200ppm 镁可防止除生长抑制外其他症状的发生。经测定,北京鸭在出壳后 16 天内为获得最大生长需要的镁含量为 500ppm ,而一般饲粮的镁含量均超过 500ppm 。

2.3.2 微量元素

  据 Wu 和 Shen ( 1978 )报道,玉米-豆粕日粮 (ME 12.35MJ / kg) 中,获得最佳增重的锌和锰需要量分别为 68ppm 和 50ppm 。而日粮中额外添加植酸酶 0.5% 和钙 0.7% ,则鸭羽毛发育不良,此现象可再添加锌 60ppm 而获得改善。 Benard and Demers 喂饲含锰 0.5mg / kg 的半纯化日粮 ( 基于酪蛋白、脱脂乳粉和玉米 ) ,发现雏鸭生长受抑制,且在 10 ~ 15 天即产生肌腱炎,造成血清中碱性磷酸盐 (Alkaline Phosphatase) 的活性降低及骨中锰含量降低,添加 15mg 锰可防止肌腱炎和维持生长。郭万红等( 1996 )研究表明,添加高锌 (80mg / kg) 可提高麻鸭育肥期增重速度。乐国平等( 1991 )报道,日粮中添加锰 40mg/kg 时,肉鸭增重达最高,继续提高锰的添加量对增重无明显影响。郭荣福等( 1995 )报道,北京雏鸭对锰的生物耐受量是 1000mg/kg ,当补充锰达 3500mg/kg 时则产生中毒,降低生长。朱泽远等( 1999 )试验显示 雏鸭(0-3周)饲粮锰适宜水平为110×10 -6 。

2.4 维生素营养的需要

  有关维生素在鸭营养中的作用已在 40—50 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供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家禽对维生素需要量的估测值。而后被逐渐加以修改并应用于生产,以下是 Dean ( 1996 )研究的北京鸭维生素添加量。

表 2 北京鸭日粮维生素添加量

维生素

育雏期

育成 — 育肥期

种鸭

A , IU/kg

5000

4000

6000

D 3 , IU/kg

600

500

600

E , IU/kg

25

20

30

K , IU/kg

2

1

2

硫胺素, mg/kg

2

2

2

核黄素, mg/kg

4

3

4

泛酸, mg/kg

12

10

12

尼克酸, mg/kg

50

40

50

吡哆酸, mg/kg

3

3

3

B 12 , mg/kg

0.01

0.005

0.01

胆碱, mg/kg

1300

1000

1000

  由于鸭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的能力较低,所以对烟酸的需要量比鸡高。 Hegsted ( 1946 )研究表明鸭烟酸最低需求量为每千克日粮中添加 25 mg 。 Scott and Heuser ( 1952 )观察到烟酸缺乏造成网上饲养北京雏鸭弯腿症(日粮含烟酸 30ppm 、 ME 11MJ / kg ),而添加 22mg/kg 烟酸或添加 7.5% 干啤酒酵母可减轻这一症状。 Dean 在北京鸭试验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Wu et al ( 1984 )以玉米-豆粕日粮(含烟酸 28mg , ME 12.3MJ / kg )喂饲雏骡鸭,在每公斤日粮再添加烟酸 20mg 即可得到最大的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朱泽远等( 1999 )报道:在肉鸭日粮中添加 30mg/kg 烟酸时,鸭体内血清总甘油三酯 (TG) 、血清总胆固醇( TC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分别下降 5.48% 、 17.66% 、 15% 、 18.68% ,说明烟酸通过抑制可促进脂肪合成有关的激素(雌二醇)和酶(苹果酸脱氢酶),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与沉积。 FEED MIX ( 2001 , Vol.9 , No.1 )推荐水禽( 0-4 周)中烟酸的用量为 100mg/kg 。吴妙宗等( 2002 )报道 色氨酸和烟酸在动物体内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色氨酸可转化成烟酸,其转化效率是动态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有必要探索日粮色氨酸与烟酸之间的互作规律,确定日粮中色氨酸与烟酸的适宜添加比例。

  吴东等( 1996 )经 42 天对樱桃谷鸭添加氯化胆碱的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氯化胆碱的试验组成活率比不加氯化胆碱的对照组高 6% ,每只鸭平均增重提高 5.67% ,饲料消耗降低 2.72% 。龚绍明等( 2004 )试验结果显示, 0-14 、 15-35 、 36-49 日龄肉鸭日粮中氯化胆碱添加量水平均为 650mg/kg ;而维生素 E 分别添加 100-125 mg/kg 、 100-125 mg/kg 和 150 mg/kg ,(或 36-49 日龄氯化胆碱 900 mg/kg 、维生素 E100 mg/kg ),可加快肉鸭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以增加饲养效益。

2.5 酶制剂在鸭生产中应用

  酶制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饲料资源、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作用,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环保和绿色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的应用可改善鸭的生产性能,在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中,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李丽立,张彬等( 2000 )报道,在日粮能量水平低于 NRC ,而粗纤维含量超过 NRC 标准的番鸭日粮中添加酶制剂显著提高了 6 ~ 8 周龄生长速度,降低了肝脏、心脏占活重的比例,还显著提高了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钙、磷的吸收率。孙淑霞等( 2001 )对酶制剂对种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种番鸭饲粮中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种番鸭的产蛋量和受精率,两种酶中性蛋白酶和植酸酶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张堂田等( 1999 )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 β —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木聚糖酶是影响肉鸭生产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高树冬等( 2001 )以不同比例的小麦添加不同比例的酶制剂,替代等量的玉米,结果发现可提高饲料转化率 2.26 ~ 4.53% ,提高成活率 10.73 ~ 12.02% ,降低饲料成本 4.98 ~ 10.96% 。吕敏芝等( 2002 )在仙湖 3 号肉鸭日粮中添加华芬酶,结果发现华芬酶可显著提高肉鸭的体增重,改善肉鸭的饲料转化率,提高经济效益。朱元招等( 1999 ),在玉米—豆粕—麦麸型日粮中添加两种复合酶制剂研究其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木聚糖酶、蛋白酶、果胶酶组合饲喂效果比淀粉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组合好。 Farrell 等( 1993 )报道,在以高粱、大豆型的鸭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不仅提高了日粮中 P 的有 效性, P 的排泄量相应减少,而且也提高了日粮表观代谢能和氮的存留量 。 Martin ( 1995 )指出在鸭日粮中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使用高水平的米糠(用量可达 60% )而不产生副作用,而且磷的排泄减少了 9.6% ,矿物质锰、铜和锌的排出也显著下降。徐欢根等( 2001 )的饲养结果表明:用添加酶制剂的小麦—豆粕型日粮饲喂绍兴麻鸭,其增重、料肉比、产肉与饲料成本明显改善。李昂等( 2004 , 2005 )试验表明,对 0-3 、 4-8 周龄番鸭添加外源酶制剂可提高体增重、饲料转换率、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日粮成本,并 得出实际生产中添加特异性外源性酶制剂时,可以适当增加杂粕在饲粮中的比例,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3 鸭营养需要研究的建议

3.1 重视鸭早期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早期的营养状况将会影响鸭消化道和消化酶的发育,甚至延续到后期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若能促进鸭早期肠绒毛的发育,可望提高鸭对日粮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产性能。

3.2 鸭营养需求评定指标和方法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3 加强对鸭日粮氨基酸消化率、利用率的测定及个别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的研究,以建立完善的 鸭 理想蛋白需求模式。

3.4 降低日粮氮磷水平,减少氮磷的排放。如何研制稳定高效的植酸酶产品应用于生产,以减少饲料中磷含量;如何在保证动物生长需要的前提下,降低了日粮蛋白质水平。这样,可大大降低排泄物中的磷、氮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 鸭 业和环境保持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3.5 减少抗生素在 鸭 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在欧盟和美国,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了严格的监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对 鸭 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加速应用益生素、寡聚糖等新产品替代抗生素并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是今后 鸭 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略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鸭营养需要主要问题

  鸭具有早期生产速度快(肉鸭饲养 7 周龄体重可达 3.0 -3.5kg ),生产周期短;繁殖力强(蛋鸭高产系年产蛋量可达 300 枚以上);生活力强、耐粗饲;饲料利用率高;肉质鲜美,口味独特,且番鸭、连城白鸭等还具有药膳滋补作用;肥肝、羽绒价值高等优势使生产效益高,市场消费前景广阔。鸭与鸡相比,具有自身的营养需要特点,它们的总体生产性能往往超过鸡,鸭产品(蛋、胴体、肝和羽绒等)的产量和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制定鸭的饲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对胴体品质的影响(特别是生长后期和育肥期日粮对脂肪沉积的相关)。且鸭对纤维的消化能力又略高于鸡,因此鸭的代谢能值可能比鸡相应值高 5-6% 。鸭常用饲料类型与鸡相似,并常借用鸡的营养需要进行鸭日粮配制。鸡鸭虽然都是禽类,由于其起源各异、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和食物的不同,使鸡、鸭在消化道结构及生理功能都有较大差异,因此仅参考鸡的饲养标准 不完全符合鸭本身的营养需要,在生产中不能发挥最大的饲养效益。 关于鸭的营养需求目前还在继续探索,尚未制订出科学的饲养标准; 我国对肉鸭、蛋鸭地方品种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较少;水禽饲料配制科学依据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国内企业配制 水禽日粮大多 参考美国 NRC(1994) 制定的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但 由于各地鸭品种、饲养条件和饲料资源存在较大差别, 如何研制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全价饲粮配方, 就对鸭营养需要量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将对鸭营养需要的研究进行综述,可望为鸭日粮科学配制提供依据。

2 鸭营养需要量研究

2.1 鸭代谢能、蛋白质的需要量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家禽营养学者对家禽能量的需要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测定方法,如饲养试验、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生理生化试验和生产验证等。而蛋白质的供给水平与代谢能水平紧密相关,实际中需要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产生好的效益。鸭的特点是可沉积大量皮下脂肪,在配制肉鸭日粮时必须注意调节蛋白质和能量的平衡,以尽量减少胴体的脂肪沉积;日粮能量、蛋白比对提高瘦肉率有显著作用。 Scott等(1958)对北京鸭的研究表明,日粮中能量蛋白比在保持好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脂肪的沉积,随着日粮能量蛋白比的增加,肉鸭脂肪沉积呈线性上升趋势。因此适宜的能量蛋白比能够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瘦肉率,从而提高肉鸭饲养经济效益。 美国康乃尔大学迪安教授( Dean )、台湾大学沈添富、陈保基教授等的研究指出鸭育雏期、育成期、种鸭能蛋比分别为 14 、 17-19 、 17.5 。

  林青文(2001)研究表明,1-30日龄半番鸭的日粮蛋能比以 18.61g /MJ最适宜,31-75日龄半番鸭的蛋白能量比以 15.64g /MJ和 12.88g /MJ较为适宜,不能过高。

表 1 肉鸭能量、蛋白质的需要量

资料来源

周龄

能量( MJ/kg )

粗蛋白( % )

NRC ( 1994 )北京鸭

0-2

3-7

12.14

12.56

22

16

刘毅( 1994 )樱桃谷鸭

1.5-3

4-6.5

11.70

12.00

19.0

15.6

杨景哲等( 1995 )樱桃谷鸭

0-3

4-7

12.33

12.96

22

18

李焕友等( 2001 )仙湖 3 号瘦肉型鸭

0-2

3-7

13.23

11.74

20.8

14.80

何大乾等( 2004 )樱桃谷超级肉鸭

0-3

4-5

6-7

12.56

12.14

12.14

20.5

18.5

16.5

王光瑛( 1999 )番鸭

0-3

4-10

11-26

27 周以后

11.91-12.12

11.70-11.91

10.24-10.66

10.87-11.29

19-20

16-17

13-15

17-18

沈添富 ( 1986 ) 骡鸭

0-3

4-8

12.08

18.1

15.4

沈洪民等(2004) 骡鸭

0-3

4-7

12.12

19.0

17.0

  由表1可见,育雏期多采用较高蛋白质水平的日粮,育肥期日粮粗蛋白适当降低。 除刘毅( 1994 )报道的能量水平相对较低和李焕友等( 2001 )的研究结果相对较高外,大多数研究倾向于 12.12-12.96 MJ/kg 之间。

  据测算,一只成年母鸭每天约排氮0.5 -0.6克 (相当于3.13 -3.75克 蛋白质), 60克 重的鸭蛋(含蛋壳)含蛋白质约 7.2克 。因此,产蛋率在70%以上时日粮应饲喂蛋白质 17.9克 ;50%和30%产蛋率时应分别喂给 15.6克 和 11.2克 ,后备种鸭和停产鸭饲喂 10克 蛋白质(汪俊林,2004)。Chwalibog(1992)报道,蛋的化学组成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和禽的年龄,能量水平对蛋成分影响不明显;但戴贤军(2000)的试验结果发现日粮能量水平的不同对绍鸭的蛋重和蛋成分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王康宁等(2000)、宋代军等(2004)分别按能量、蛋白、糠麸类饲料建立了鸭能量需要的预测方程。

2.2 鸭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

  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日粮中必须有足够的必需氨基酸供生长和产蛋的需要,同时也应有足够的氨基氮来保证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Scott 等( 1982 )认为,蛋氨酸是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赖氨酸一般被认为是鸭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Dean , 1986 )。

2.2.1 蛋氨酸和赖氨酸

  Elkin et al ( 1988 )在用玉米-花生粕日粮饲喂北京鸭的试验中,估测 0 ~ 3 周龄北京鸭最大生长的蛋氨酸需要量为 0.472% 。 Hsieh 等( 1980 )报道的 8 ~ 18 日龄的杂交鸭蛋氨酸需要量仅 0.33% ;陈立祥等( 1991 )估测天建杂交鸭对蛋氨酸需要量: 0 ~ 3 周为 0.39% ~ 0.441% (基础日粮中 ME 12.1MJ / kg , CP 18.92% ,半胱氨酸 0.37% ); 4 ~ 7 周为 0.221% ~ 0.25% (基础日粮中 ME 12.3MJ / kg , CP 16.06% ,半胱氨酸 0.33% )。另外, Elkin ( 1988 )报道,肉鸭对不同蛋氨酸异构体的利用率不同,通常 L 型的蛋氨酸活性最高, D 型蛋氨酸异构物的相对效价仅为 L 型蛋氨酸的 0.78% 。在鸭日粮中补充蛋氨酸可减少屠体脂肪含量,还可以降低啄羽率。 赵玉华等( 2003 , 2002 )研究显示笼养蛋鸭育雏期、 5-12 周龄和 13-18 周龄适宜氨基酸和蛋氨酸水平分别为: CP 17% , Met/CP 0.030 、 CP 14%-16% , Met/CP 0.022-0.027 和 CP 13% , Met/CP 0.027 。

  1994 年 NRC 中北京鸭推荐的赖氨酸 0 ~ 2 周、 2 ~ 7 周分别为 0.90% 和 0.65% 。在常用玉米 - 豆饼日粮中,当 CP 为 22% 时(赖氨酸为 1.22% ),赖氨酸能满足需要,只有当日粮 CP 低于 16% 时添加赖氨酸有效( Dean , 1986 )。据 Jeroch 等( 1965 )报道:北京鸭育肥期赖氨酸需要量为 0.60% 。 Gazo 等( 1980 )报道,赖氨酸占日粮 CP 的 5.14% (占日粮 DM 的 0.85% 或 0.72g / MJ ME ),北京鸭可获得最大增重。 Chen and Shen ( 1979 )报道雏土番鸭的赖氨酸需要量,在粗蛋白为 18% 时,为 1.06% ( 0.9g / MJ ME) ; 番鸭 3 ~ 6 周和 6 ~ 10 周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 0.65%( 0.6g / MJ ME) 和 0.59%( 0.47g / MJ ME) 。 Leclercq 等( 1979 )推荐番鸭 3 ~ 6 周和 6 ~ 10 周龄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 0.60% 和 0.56% ( 0.51 ~ 0.54g / MJ ME 和 0.47g / MJ ME ),或阶段总需要量为 21g 和 30 -35g 。 周中华等( 1994 )研究表明, 0-3 周、 4-7 周赖氨酸分别为 0.9% 和 0.58% ,樱桃谷鸭 有较好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陈学智等( 1998 )通过研究TD商品肉鸭前( 0-2 周)、后( 3-6 周)二期饲粮赖氨酸水平对肉鸭肉用性能的影响得出前期赖氨酸水平以 1.03% ,后期以 0.8% 最为理想。罗清尧等( 2002 )试验显示北京肉仔鸭 0-2 周龄和 2-5 周龄蛋氨酸最低需要量分别为 0.40% 和 0.35% ;北京肉仔鸭 0-2 周龄和 2-5 周龄赖氨酸最低需要量分别为 0.90% 和 0.65% - 0.75% 。

2.2.2 氨基酸适宜比例模式化的研究

  贺建华等( 1996 )在国内首次用析因法建立了估计天府肉鸭氨基酸需要量的数学模型;彭晓龙( 1996 )对肉鸭和肉鸡的氨基酸需要模型进行了比较。何建等( 2004 )试验比较了不同氨基酸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氨基酸模式为 Lys:Met:Trp:Thr=100 : 45 : 21 : 62 时樱桃谷鸭 2 周和 3 周体重高于其它各组,但差异不显著( P>0.05 ),且 F/G 和血清尿酸水平最低。陈邦云等( 200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可利用氨基酸( DAA )为基础,建立氨基酸的平衡模式,推荐 0-14 日龄樱桃谷商品肉鸭适宜的必需氨基酸模式( EAAP )为: DLys,100;DMet,48;DMet+Cys,82;DTry,27;DThr,66 ;推荐 15-42 日龄樱桃谷商品肉鸭适宜的 EAAP 为: DLys,100;DMet,44;DMet+Cys,80;DTry,23;DThr,67 。陈正玲等( 2004 )分别采用氨基酸( AA )部分扣除法、机体 AA 成分分析法和维持 + 生长的析因法对生长前期( 0-3 周)肉鸭常用日粮中易缺的前 7 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理想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确定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 IPAAP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机体 AA 成分分析法不太准确; AA 部分扣除法确定的模式与维持 + 生长模式相对较为接近,且该法确定的模式可能与肉鸭实际的 IPAAP 更为接近。

2.3 鸭对 矿物质元素需要的研究

2.3.1 常量元素

  Dean 等( 1967 )报道,北京雏鸭日粮含钙量为 0.56%( 日粮的代谢能为 12.1-13MJ / kg) 时增重最大,饲料转化最佳。鸭只喂饲 0.17% 钙则有软骨症发生。 Lin and Shen ( 1979 )报道:骡鸭为获最大生长和最佳胫骨灰分所需的最低钙量分别为 0.48% 和 0.58%( 日粮 ME 为 11.5MJ / kg) ,钙超过 1.00% 则会抑制生长;钙量高于需要量时,胫骨灰分量仍有增加的趋势。在北京雏鸭磷需要量的研究, Dean (1972) 指出总磷量在 0.35 ~ 0.45%( 有效磷为 0.10 ~ 0.14%) 时,发生软骨症、高死亡率和严重生长抑制,若钙含量增加影响更严重。总磷量在 0.60%( 有效磷为 0.35%) 时,增重和骨灰分含量为最高。 Lin and Shen 在骡鸭 (0 ~ 3 周龄 ) 试验得出类似结果,他们认为在 0.63% 总磷量 ( 有效磷 34%) 时,胫骨灰分量达最高;而最佳增重所需要的磷量稍低,为总磷 0.55% ( 有效磷 0.26%) 。总磷量在 1.05% 时会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Su ( 1977 )报道,生长期台湾鸭为获得最佳生长所需的最低日粮钙、磷量分别为 1.0% 和 0.6% 。 Leclercg and de Car Ville ( 1990 )估测, 0 ~ 3 、 3 ~ 6 、和 6 ~ 10 周的番鸭对有效磷的需要量分别为 0.40 , 0.22 和 0.18%( 总磷为 0.67% , 0.49% 和 0.45%) 。周中华等( 1995 ) 采用二因子设计对樱桃谷肉鸭前期(0-3周龄)、后期(4-7周龄)适宜钙、磷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肉用仔鸭最佳增重、较佳饲料转化率的适宜钙、磷水平,前期Ca为0.90%、NPP 0.45%;后期Ca为0.90%、NPP 0.25%。王润莲等(2000)研究表明, 当肉鸭在生长早期(0-3周龄)采食了含充足磷的日粮后,在生长后期(4-6周龄)饲喂低磷日粮无需另外添加无机磷,只要用植酸酶(750u/kg)强化即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磷。贾振全等(2000)也得出在日粮中添加植酸磷可提高鸭的日增重、钙磷的表观存留率。 Vant Rec and Pearson ( 1958 )报道,以酪蛋白-葡萄糖-明胶日粮饲喂雏鸭,导致北京鸭雏鸭生长受阻、运动失调以及高死亡率,添加 200ppm 镁可防止除生长抑制外其他症状的发生。经测定,北京鸭在出壳后 16 天内为获得最大生长需要的镁含量为 500ppm ,而一般饲粮的镁含量均超过 500ppm 。

2.3.2 微量元素

  据 Wu 和 Shen ( 1978 )报道,玉米-豆粕日粮 (ME 12.35MJ / kg) 中,获得最佳增重的锌和锰需要量分别为 68ppm 和 50ppm 。而日粮中额外添加植酸酶 0.5% 和钙 0.7% ,则鸭羽毛发育不良,此现象可再添加锌 60ppm 而获得改善。 Benard and Demers 喂饲含锰 0.5mg / kg 的半纯化日粮 ( 基于酪蛋白、脱脂乳粉和玉米 ) ,发现雏鸭生长受抑制,且在 10 ~ 15 天即产生肌腱炎,造成血清中碱性磷酸盐 (Alkaline Phosphatase) 的活性降低及骨中锰含量降低,添加 15mg 锰可防止肌腱炎和维持生长。郭万红等( 1996 )研究表明,添加高锌 (80mg / kg) 可提高麻鸭育肥期增重速度。乐国平等( 1991 )报道,日粮中添加锰 40mg/kg 时,肉鸭增重达最高,继续提高锰的添加量对增重无明显影响。郭荣福等( 1995 )报道,北京雏鸭对锰的生物耐受量是 1000mg/kg ,当补充锰达 3500mg/kg 时则产生中毒,降低生长。朱泽远等( 1999 )试验显示 雏鸭(0-3周)饲粮锰适宜水平为110×10 -6 。

2.4 维生素营养的需要

  有关维生素在鸭营养中的作用已在 40—50 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供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家禽对维生素需要量的估测值。而后被逐渐加以修改并应用于生产,以下是 Dean ( 1996 )研究的北京鸭维生素添加量。

表 2 北京鸭日粮维生素添加量

维生素

育雏期

育成 — 育肥期

种鸭

A , IU/kg

5000

4000

6000

D 3 , IU/kg

600

500

600

E , IU/kg

25

20

30

K , IU/kg

2

1

2

硫胺素, mg/kg

2

2

2

核黄素, mg/kg

4

3

4

泛酸, mg/kg

12

10

12

尼克酸, mg/kg

50

40

50

吡哆酸, mg/kg

3

3

3

B 12 , mg/kg

0.01

0.005

0.01

胆碱, mg/kg

1300

1000

1000

  由于鸭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的能力较低,所以对烟酸的需要量比鸡高。 Hegsted ( 1946 )研究表明鸭烟酸最低需求量为每千克日粮中添加 25 mg 。 Scott and Heuser ( 1952 )观察到烟酸缺乏造成网上饲养北京雏鸭弯腿症(日粮含烟酸 30ppm 、 ME 11MJ / kg ),而添加 22mg/kg 烟酸或添加 7.5% 干啤酒酵母可减轻这一症状。 Dean 在北京鸭试验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Wu et al ( 1984 )以玉米-豆粕日粮(含烟酸 28mg , ME 12.3MJ / kg )喂饲雏骡鸭,在每公斤日粮再添加烟酸 20mg 即可得到最大的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朱泽远等( 1999 )报道:在肉鸭日粮中添加 30mg/kg 烟酸时,鸭体内血清总甘油三酯 (TG) 、血清总胆固醇( TC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分别下降 5.48% 、 17.66% 、 15% 、 18.68% ,说明烟酸通过抑制可促进脂肪合成有关的激素(雌二醇)和酶(苹果酸脱氢酶),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与沉积。 FEED MIX ( 2001 , Vol.9 , No.1 )推荐水禽( 0-4 周)中烟酸的用量为 100mg/kg 。吴妙宗等( 2002 )报道 色氨酸和烟酸在动物体内存在明显的互作关系,色氨酸可转化成烟酸,其转化效率是动态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有必要探索日粮色氨酸与烟酸之间的互作规律,确定日粮中色氨酸与烟酸的适宜添加比例。

  吴东等( 1996 )经 42 天对樱桃谷鸭添加氯化胆碱的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氯化胆碱的试验组成活率比不加氯化胆碱的对照组高 6% ,每只鸭平均增重提高 5.67% ,饲料消耗降低 2.72% 。龚绍明等( 2004 )试验结果显示, 0-14 、 15-35 、 36-49 日龄肉鸭日粮中氯化胆碱添加量水平均为 650mg/kg ;而维生素 E 分别添加 100-125 mg/kg 、 100-125 mg/kg 和 150 mg/kg ,(或 36-49 日龄氯化胆碱 900 mg/kg 、维生素 E100 mg/kg ),可加快肉鸭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以增加饲养效益。

2.5 酶制剂在鸭生产中应用

  酶制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饲料资源、降低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作用,无毒副作用,是一种环保和绿色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的应用可改善鸭的生产性能,在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中,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李丽立,张彬等( 2000 )报道,在日粮能量水平低于 NRC ,而粗纤维含量超过 NRC 标准的番鸭日粮中添加酶制剂显著提高了 6 ~ 8 周龄生长速度,降低了肝脏、心脏占活重的比例,还显著提高了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钙、磷的吸收率。孙淑霞等( 2001 )对酶制剂对种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种番鸭饲粮中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种番鸭的产蛋量和受精率,两种酶中性蛋白酶和植酸酶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张堂田等( 1999 )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 β —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樱桃谷肉鸭的生产性能,木聚糖酶是影响肉鸭生产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高树冬等( 2001 )以不同比例的小麦添加不同比例的酶制剂,替代等量的玉米,结果发现可提高饲料转化率 2.26 ~ 4.53% ,提高成活率 10.73 ~ 12.02% ,降低饲料成本 4.98 ~ 10.96% 。吕敏芝等( 2002 )在仙湖 3 号肉鸭日粮中添加华芬酶,结果发现华芬酶可显著提高肉鸭的体增重,改善肉鸭的饲料转化率,提高经济效益。朱元招等( 1999 ),在玉米—豆粕—麦麸型日粮中添加两种复合酶制剂研究其对樱桃谷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发现木聚糖酶、蛋白酶、果胶酶组合饲喂效果比淀粉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组合好。 Farrell 等( 1993 )报道,在以高粱、大豆型的鸭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不仅提高了日粮中 P 的有 效性, P 的排泄量相应减少,而且也提高了日粮表观代谢能和氮的存留量 。 Martin ( 1995 )指出在鸭日粮中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使用高水平的米糠(用量可达 60% )而不产生副作用,而且磷的排泄减少了 9.6% ,矿物质锰、铜和锌的排出也显著下降。徐欢根等( 2001 )的饲养结果表明:用添加酶制剂的小麦—豆粕型日粮饲喂绍兴麻鸭,其增重、料肉比、产肉与饲料成本明显改善。李昂等( 2004 , 2005 )试验表明,对 0-3 、 4-8 周龄番鸭添加外源酶制剂可提高体增重、饲料转换率、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日粮成本,并 得出实际生产中添加特异性外源性酶制剂时,可以适当增加杂粕在饲粮中的比例,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3 鸭营养需要研究的建议

3.1 重视鸭早期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早期的营养状况将会影响鸭消化道和消化酶的发育,甚至延续到后期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若能促进鸭早期肠绒毛的发育,可望提高鸭对日粮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产性能。

3.2 鸭营养需求评定指标和方法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3 加强对鸭日粮氨基酸消化率、利用率的测定及个别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及代谢的研究,以建立完善的 鸭 理想蛋白需求模式。

3.4 降低日粮氮磷水平,减少氮磷的排放。如何研制稳定高效的植酸酶产品应用于生产,以减少饲料中磷含量;如何在保证动物生长需要的前提下,降低了日粮蛋白质水平。这样,可大大降低排泄物中的磷、氮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 鸭 业和环境保持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3.5 减少抗生素在 鸭 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在欧盟和美国,抗生素的应用受到了严格的监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追求对 鸭 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加速应用益生素、寡聚糖等新产品替代抗生素并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是今后 鸭 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费方式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会员管理制度  |  隐私政策  |  会员释疑问答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