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养鸭环境与控制

   2015-10-04 57420
核心提示:我国是养鸭大国,近年已出现了很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场,但由于粪便和污水处理不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阻碍了养鸭生产的正常发展

我国是养鸭大国,近年已出现了很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场,但由于粪便和污水处理不当,造成环境严重污染,阻碍了养鸭生产的正常发展。控制污染已成为当今养鸭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一些控制污染的经验,现作简要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1 鸭群对环境的要求

环境在“生物安全”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鸭是水禽,最适宜在水源清洁、场地宽敞、气候温和、空气新鲜和安静卫生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由于鸭群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各种鸭群对环境要求也有不同。

1.1 产蛋鸭和种鸭群其主要任务是生产优质的商品蛋和种蛋,鸭群天天产蛋,消耗能量较多,对饲养和环境的要求也较高。鸭群要求环境安静、无污染,喜在水中戏水和求偶配种,但栖息和产蛋环境要求干燥和通风。

1.2 肉鸭群除考虑鸭群卫生防疫外,也要考虑商业服务和交通方便,场址距城镇或交易市场以10-20公里为宜。

1.3 雏鸭群是指从出壳至脱温前的鸭群。由于雏鸭生长发育未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差,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卫生要求特别严格。一般应在种鸭育雏舍或肉鸭育雏舍内独立隔离进行培育。

2 养鸭场污染的来源

2.1 来自鸭场自身的污染源养鸭场主要的动物是鸭群,还有看护或其他用途的犬和家畜。人作为管理或饲养者进驻饲养场。人和畜禽的生长、活动都会产生和排出粪便、废气、污水等废弃物污染环境。养鸭场的主要废弃物污染有如下几类:

2.1.1 粪尿污染动物除将饲料营养转化为动物产品外,还有许多不能为动物利用的物质,以粪尿等形式排出体外,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鸭场废弃物以鸭粪的数量最多,而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动物粪尿中普遍含有叫噪、胺类、尿酸、尿素、亚硝酸盐、寄生虫及其虫卵,还含有一些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及动物代谢的有害物质等。

2.1.2 废气污染鸭群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除排出粪尿、毛屑粉尘外,也排出废气。粪便本身含有恶臭气体,粪便中的尿素和含硫氨基酸等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硫化氢、粪臭素等臭气物质,也造成大气污染。

2.1.3 污水和废弃物污染①鸭场进行栏舍、地面、工具和受污染物的冲洗而产生的污水。② 废弃垫料。如育雏垫料和产蛋巢垫料等,常和粪尿混在一起,产生氨、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③鸭群在采食、飞奔、跳跃时易造成大量的饲料粉尘和尘土飞扬。灰尘增加引起空气混浊和臭气增加。④给雏禽保温的火炉、烟道等也会产生大量灰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⑤职工膳食烹调会产生废弃物和污水,尤其是肉类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水,对养鸭场更为危险。

2.1.4 动物尸体和微生物污染带病的动物和尸体是重要的传染来源,其排泄物含有许多病原微生物。例如带病的禽会随粪便排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鸭瘟等病原,以及各种寄生虫卵。据报道,某禽场排放的每毫升污水中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此外,粪便和尸体还会导致蚊蝇孽生。据资料表明:禽舍内空气中细菌数有10万一20 万/m3,粪便有20亿一60亿个细菌/g.

2.1.5 其他污染某些生产者为了提高禽只的生产性能,在饲料中大剂量添加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这除影响禽产品的安全性外,其残留物随粪尿排出,积累在土壤中或污染鱼塘水,会导致粮食、饲料、蔬菜、瓜果、牧草或水产品等食物链污染。

2.2 来自场外的污染源人员、物品、车辆的流动,加上昆虫、老鼠、野兽、飞鸟的进入除给鸭群带来应激外,还可能带进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如育雏垫料和产蛋巢垫料等,常和粪尿混在一起,而成为养鸭场的另一个污染来源。最常见的是购鸭车辆随装运工具带进粪便、垫草和其他废弃物或污染物,通过笼具装卸而把废弃物和污染物遗弃或散落在养鸭场。又如老鼠,不但啮食和污染饲料,还是鼠疫、伪狂犬、伤寒、白痢、出败、钩端螺旋体、弓形体、蚤、蜻等多种疫病病原的带入者和贮存者。

3 养鸭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 ,新建的养鸭场从事养鸭容易成功,而连续多年生产的老场会逐渐出现疫病多、费用高、效益逐渐降低的情况。鸭群的新陈代谢、粪尿和垫料污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病原微生物和蚊蝇大量繁殖使环境严重恶化。这些废弃物和病原微生物充斥在鸭舍内外环境中,造成场地、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时间愈长,对环境的污染愈严重。鸭群长期生存在恶劣的污染环境中,必然会出现疾病,生产率下降,某些鸭群甚至出现多因素、多病原体的疫病或病原基因变异,这也是近年一些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洁净的环境能较好地避免鸭群疫病的发生或传播,禽只健康成长,防治药物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养鸭场及早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污染生产,这不仅是满足人们生活对绿色环境和绿色畜禽产品的需要,也是实现养鸭场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养鸭场的环境监测

养鸭场环境监测包括微生物学、有害气体、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等的监测,其中,重要而又常用的方法是微生物学监测。微生物学监测有如下作用:①为现场提供环境控制依据。由于环境中的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仅凭消毒的次数和剂量来判断环境的好坏是不科学的。只有通过监测才能为环境控制提供依据,说明污染或洁净的程度。②为现场采取环境控制措施后作出评价。根据监测结果对环境采取一系列净化措施,进行消毒,消除污染,并检查消毒的效果,从而做到有的放矢。③总结监测的结果,提出环境控制的有效措施。微生 物 学 监测内容众多,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养鸭场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主要是细菌学监测。通过细菌监测可以从侧面反映整个养禽场微生物含量。细菌学监测的项目主要有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等。检测对象包括各生产区舍内、舍外环境和生活区舍内、舍外环境。具体操作过程包括检测样品的采集、样品处理、样品接种、样品培养、菌落记数和结果评估等。随着 养 鸭 业对环境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微生物学监测对养鸭场环境卫生控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把其作为指导养鸭场环境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 养鸭场环境控制

养鸭场的环境控制是为鸭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现代科学养鸭的主要内容。养鸭环境控制主要包括舍内环境和舍外环境两部分。舍内环境控制主要包括通风、光照、饲料、饮水、温度、湿度和密度等。舍外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场内区间和舍间距离、座向、风向、场地坡度,水源、地面和材料清洁度等。养鸭场应根据生态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综合的控制方法进行污染治理,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5.1 合理选址建场

5.1.1 场址的选择要根据鸭场的性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决定应选择远离城乡村镇、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被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段建场。不宜建在交通要道、畜产品加工厂和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附近。种鸭场对防疫隔离要求严格,应远离民居和交通要道。最好能把养鸭场排污与周围农田灌溉或鱼塘养鱼结合起来。

5.1.2 鸭舍建设要符合兽医卫生要求,合理布局,便于通风、排水、生产管理和防疫管理粪便和污水处理处于全场的下风向和地势较低处。饲养场内区间和场周围有较宽的山地、草地、农田、林果地或围墙作隔离带,以避免外来干扰,防止通过空气或地面的污染,进而影响鸭的健康。

5.1.3 重视水源的选择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饮用水水质标准,感官性状良好,无污染的山塘、水库、湖、沼等流动水最为理想。也可引入山溪水或江河水,但不应与村民争水或污染饮用水。

5.2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泄
5.2.1
采用蛋白质平衡日粮,减少氮硫排泄饲料的配合要遵循安全有效低成本的原则。在保证日粮中氨基酸需要量的前提下,科学地使用无污染的绿色饲料,降低日粮中粗蛋白的含量,可以有效地降低粪尿中氮硫的含量,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和臭气的生成。

5.2.2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泄目前被公认的绿色饲料添加剂主要有生物饲料、低聚糖、酶制剂、防腐剂、糖菇素、中草药添加剂等。生物饲料可提高饲料的消化率。饲料中添加盎生素等微生态制剂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活动,减少蛋白质转化为氨或其他腐败物质,降低粪便中氨的含量。一些有益微生物还具有净化污水和栏舍地面的作用。有些中草药添加剂,不仅具有治病防病作用,而且还能提高禽只对饲料的利用率,促进禽只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可替代部分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或微量元素等饲料添加剂,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泄。

5.2.3 采用提高饲料消化率的加工工艺,提高饲料品质制粒和膨化除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外,还能抑制和破坏一些抗营养因子。制粒和膨化时的高温可使淀粉和蛋白质熟化,而改善其消化率,并能杀灭病原微生物。

5.2.4 采用分阶尽营养调控技术,提高饲料消化率采用分阶段饲喂法,分阶段提供特定营养组分的优质全价饲料,能提高饲料营养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氮的排泄。

5.3 提高机体抗病力,减少致病微生物污染

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饲料、饮水、空气、车辆、野兽、飞鸟或人员等途径而传播疾病。因此,养鸭场必须采取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严密的防疫措施,才能保证禽只的健康。这些措施包括:①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人畜分居, “多点式”(种鸭、雏鸭、肉鸭)异地隔离饲养,建立无规定疫病畜禽饲养区。②建立严格的兽医防疫程序。对人员、车辆、用具、栏舍、设备的卫生管理和鸭群的消毒程序、免疫程序、饲养技术、转群运输、贮运销售、疫病治疗、细菌学监测、疫病控制、动物尸体和排泄物的处理以及对职工在饲养场范围内的生产生活作出详细规定,并认真落实。在生产中坚持以防为主,及时驱虫和定时消毒,提供清洁的饮水、饲料和环境。加强对其它畜禽的管理,不带入外场畜禽,从而有效地减少各种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机会。③提高机体抗病力。培育或选择饲养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良品种。选用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高质量的饲料、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和管理方式。饲料配方除满足禽只生长和生产需要外,还应考虑禽只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提高免疫力的需要。此外,糖菇素、低聚异麦芽糖和氧化葡萄糖酶等新产品,可有效提高畜禽的非特异性免疫力。5.4 充分开发和利用废弃物来消除环境污染

5.4.1 鸭粪养鱼,牧渔结合实行鸭粪污水养鱼是养鸭场处理粪便最经济的方法。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利用山塘水库、低产田蓄水养鱼。根据周围鱼塘对鸭粪和污水的自然消纳能力,发展人工生态养鸭场。由于渔鸭结合,鸭舍在塘边建造,鸭粪和污水直接入塘,培肥水质,可促使水中浮游生物生长,既及时为鱼提供饲料,又保持了禽舍与环境卫生。一般80只鸭1亩鱼,既能达到自然消纳和净化环境的效果,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4.2 鸭粪作肥,农牧结合鸭粪中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其中含氮 1. 1 %、磷1.4%、钾0.02%,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在建设时,可选择靠近农田、林果、牧地建场,使鸭粪和污水能被农田、林果、牧地自然消纳。绝对禁止在场内或场外随意堆放、排放粪便和污水。鸭粪等废弃物通过合理堆积沤肥,可有效地消灭粪便中的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卵,又可为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5.4.3 鸭粪育虫,生产动物蛋白鸭粪中含有 13%蛋白质,很适宜昆虫、虫蛆的生长和繁殖。常见的方法是用鸭粪培育蝇蛆和虹叫,利用虫蛆和虹叫喂鸭或其他畜禽。既提高了粪肥价值,也增加了鸭粪处理的出路。

5.4.4 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及时收集死亡禽只和其他动物尸体,及时淘汰在饲养、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无治疗价值的病、弱、残个体。以不漏水容器装运,除可交给当地卫生处理厂处理外,亦可用来喂鳄鱼、埃及塘虱等鱼类。此外,也可进行深埋。

5.4.5 发展生态食链养殖业鸭场污水通过无害化处理后,除可浇施粮食、蔬菜、牧草、林果等作物外,也可用来养殖田螺、黄鳝等水生动物和浮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污水池放养田螺、黄蜡等动物,水面养些浮萍。田螺食土壤中微生物、硅藻类和粪渣,黄鳝长大后吞食田螺。浮萍、牧草、菜叶是畜禽的饲料,也可用来饲养福寿螺。每只福寿螺年产卵数千粒,幼螺生长快,经45天可达30-50克,营养丰富,含蛋白质 19.4%。田螺、福寿螺、黄鳝等除可供食用外,也是养鸭和养鱼的好饲料。

5.5 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卫生条件

采用网上育雏技术,不用垫料。采用湿帘通风降温除尘技术,改善舍内卫生条件。在不影响禽舍通风的情况下,在舍外空地、运动场、隔离带种植树木、藤蔓植物和草坪等,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细菌含量 20%-79%,除尘35%-67%,除臭50%,减少有毒有害气体25%,夏天可降低环境温度 10%-20%,减轻热辐射80%,还有防大风、防噪音等作用,可有效地改善舍外环境。还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的洁净生产。也可通过轮养或轮牧,异地饲养,老场地停养净化等方法来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养殖技术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费方式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会员管理制度  |  隐私政策  |  会员释疑问答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