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伪结核病是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伪结核耶尔辛杆菌。病初以短暂的急性败血症为特点,随后呈慢性经过,以内脏出现类似结核病变的干酪样病灶为特征。
1.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易在鸡、鸭、鹅等多种禽类中发生。病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是本病的传播途径,病菌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中,引起易感禽的急性败血症和慢性病。某些应激因素如受寒、饲养不当、寄生虫侵袭等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主要症状:急性病例,常常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体质衰弱,两腿发软,行走困难,缩颈蹲卧,垂头合眼,流泪,呼吸困难,常有腹泻或便秘,最后常因体质极度衰竭消瘦而死。
(3)剖检变化:主要见于肝、脾和肺的肿胀,表面有粟粒大小的黄白色于酪样坏死灶。其他可见有严重的肠炎变化,肠壁增厚,黏膜充血或有出血。气囊增厚,常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心内膜出血,心包积液,腹腔内也常有多量液体。
2.防治
(1)对本病缺乏特异的预防方法,只是采取一般预防措施。
(2)病鸭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饮水。鸭舍地面用2%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各种用具用0.1%消毒净洗刷。对于慢性无治疗价值的病鸭,应深理。可用磺胺-5-甲氧嘧啶粉剂,按0.05%~0.2%比例加入饲料内,或用其钠盐按0.025%~0.05%溶于水中饮用,连续治疗3~5天为1个疗程,可以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