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大肠杆菌埃希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
一、病原学。大肠埃希氏杆菌是中等大小杆菌,其大小为1-3微米×0.5-0.7微米,有鞭毛,无芽胞,有的菌株可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170种O型抗原血清型中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本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等极易产生耐药性。
二、病型及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鸭胚和雏鸭早期死亡:该病型主要通过垂直传染,鸭胚卵黄囊是主要感染灶。鸭胚死亡发生在孵化过程,特别是孵化后期,病变卵黄呈干酪样或黄棕色水样物质,卵黄膜增厚。病雏突然死亡或表现软弱、发抖、昏睡、腹胀、畏寒聚集、下痢(白色或黄绿色)等,个别有神经症状。病雏除有卵黄囊病变外,多数发生脐炎、心包炎及肠炎。感染鸭可能不死,常表现卵黄吸收不良及生长发育受阻。
2、气囊病:气囊病主要发生于3-12周龄幼雏,特别是3-8周龄肉鸭最为多见。气囊病也经常伴有心包炎、肝周炎,偶尔可见败血症、眼球炎和滑膜炎等。病鸭表现沉郁、呼吸困难、有啰音和喷嚏等症状,气囊壁增厚、混浊,有的有纤维样渗出物,并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等。
3、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本病常引起幼雏或成鸭急性死亡。特征性病变是肝脏呈绿色和胸肌充血,肝脏边缘钝圆,外有纤维素性白色包膜,各器官呈败血症变化,也可见心包炎、腹膜炎、肠卡他性炎等病变。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病鸭消瘦贫血、减食、拉稀。在肝、肠(十二指肠及盲肠)、肠系膜或心上有菜花状增生物,针头大至核桃大不等,很易与禽结核或肿瘤相混。
5、心包炎:大肠杆菌发生败血症时发生心包炎。心包炎常伴发心肌炎,心外膜水肿,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粘连。
三、诊断。
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枝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四、防治
1、搞好禽舍空气净化:降低鸭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是养鸭场必须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⑴药物喷雾。过氧乙酸:常规方法是用•0.3%过氧乙酸,按30毫升/立方米喷雾,每周1-2次,对发病鸭舍每天1-2次;多聚甲醛:在25平方米垫料中加入4.5千克多聚甲醛,它可和空气中的氨中和,氨浓度很快下降,但21天后又回升到原来水平,因此应重新使用。⑵机械清除。及时清粪,并堆积密封发酵,及时通风换气。⑶重视环境治理,饲养场地绿化,种草植树。
2、搞好种蛋:孵化厅及禽舍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鸭感染大肠杆菌。
3、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可使用颗粒饲料,饮水中加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消毒剂;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
4、药物防治:应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天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疗。
⑴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按0.2克/升饮水或按5-10毫克/千克拌料内服;阿莫西林:按0.2克/升饮水;庆大霉素:2-4万微克/升饮水;土霉素类:按0.1-0.6%拌饲或0.04%饮水,连用3-5天。
⑵合成抗菌药。磺胺嘧啶:0.2%拌饲,0.1-0.2%饮水,连用3天;磺胺喹恶林:0.05-0.1%拌饲,0.025-0.05%饮水,连用2-3天,停2天,再用3天;呋喃唑酮:0.03-0.04%混饲,0.01-0.03%饮水,连用3-5天,一般不超过7天。
鸭大肠杆菌病防治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各龄的鸭都易感染。
症状:病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严重的呼吸困难。初生雏鸭常因败血症而死亡。成年鸭喜卧,不愿动,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液体。产蛋母鸭患本病时,突然停止产蛋,康复后多不能恢复产蛋能力,病鸭产的种蛋孵化率低。公鸭阴茎肿大且部分外露。
防治: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消除发病诱因。鸭舍及用具等每15天消毒1次,发现病情则每周消毒两次。同时选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庆大霉素,按鸭每公斤体重1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或按鸭每公斤体重2万国际单位加入饮水中服用,连用3天。氟哌酸预混剂,按药品使用说明书用药,连用3天。另外,中药禽菌灵、复方穿心莲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如能定期喂服上述药物,对预防大肠杆菌病效果较好。
鸭淀粉样变病
鸭淀粉样变病又名"鸭大肝病"或"鸭水裆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鸭日龄增长,发病率亦增高,但主要发生于成年鸭,是成年鸭死淘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病因可能与大肠杆菌的毒素慢性中毒有关,据临床观察,也可能与年龄、遗传性、鸭的适应性和行为、饲养管理等有关。本病主要见于成年鸭,且以成年产蛋鸭为主,罕见于公鸭。
症状:病的初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仅见病鸭沉郁喜卧,不愿活动或行动迟缓,食欲正常或减少。有的病鸭腿脚肿胀,严重者跛行。病鸭不愿下水,如强迫下水则很快上岸卧地。鸭行走打晃,常见腹部因有腹水而膨大、下坠,故名"水裆病"(图15.1)。腹部触诊有多量液体,有时可摸到大而质硬的肝脏。有的鸭呈企鹅式站立。病鸭死前看不出明显的挣扎症状。
剖检:大部分病例发育正常,部分病例有腹水,浅黄色,透明。内脏器官表面粗糙,有纤维素。常有卵黄性腹膜炎。腹部因有腹水而增大,下垂。肝脏明显肿大1-3倍,故名"大肝病"(图15.2、图15.3、图15.4)。颜色一般为棕黄色,质度较韧,橡皮样。切面质密。卵巢与输卵管多为萎缩停产状态。卵巢充血或出血。
防治:由于本病病因复杂,尚无有效防治办法,不过注意鸭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是十分重要
黄曲霉毒素中毒病
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是由曲霉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病。可以发生于多种动物和禽类,在家禽中以鸭和火鸡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龄的鸭其敏感性亦不相同,例如麻鸭比京鸭敏感,雏鸭比成年鸭更为易感。
分布:黄曲霉毒素分布的范围广,凡是被黄曲霉污染了的粮食和饲料都有黄曲霉毒素存在的可能。黄曲霉素有多种,其中以b1产生最多,毒性最。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必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培养基,诸如花生、大豆、玉米、麦、干草等;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最温度范围为24℃一30℃,最适相对湿度为80%以上),以及适当的培养时间。这在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较适合,故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鸭采食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发生,至于发病与否取决于采食毒素的量、鸭的日龄等多种因素。病鸭最初症状为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顿,衰弱无力,拱背和尾下垂,步态不稳(图141),倒地后常不能站立,叫声嘶哑。生长缓慢,羽毛脱落,腿和趾部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雏鸭于死前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
剖检:皮下胶样浸润,眼和蹼皮下出血以及肝脏病变(图14.2)。1周龄左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患鸭拱背和尾下垂。右的雏鸭,常见肝脏肿大,色发灰黄,肾苍白肿大,或有小点出血。胸脏亦可能有出血点.3周龄以上的中鸭肝脏病变明显,肝苍白,萎缩与肝硬变。在较大的鸭见肝肿大、发黄、质脆,此外,尚可见心包积液和腹水,肾肿胀出血与胰脏出血。病程长者,则肝实质见有结节状增生--肝癌(图14.3)。防治:有效药物治疗,经验证明,一旦更换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很快即停止生病死亡.平时预防应注意加强粮食和饲料的保管工作,尤其在温暖多雨季节更应注意防霉
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大肠杆菌埃希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
一、病原学。大肠埃希氏杆菌是中等大小杆菌,其大小为1-3微米×0.5-0.7微米,有鞭毛,无芽胞,有的菌株可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170种O型抗原血清型中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本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等极易产生耐药性。
二、病型及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鸭胚和雏鸭早期死亡:该病型主要通过垂直传染,鸭胚卵黄囊是主要感染灶。鸭胚死亡发生在孵化过程,特别是孵化后期,病变卵黄呈干酪样或黄棕色水样物质,卵黄膜增厚。病雏突然死亡或表现软弱、发抖、昏睡、腹胀、畏寒聚集、下痢(白色或黄绿色)等,个别有神经症状。病雏除有卵黄囊病变外,多数发生脐炎、心包炎及肠炎。感染鸭可能不死,常表现卵黄吸收不良及生长发育受阻。
2、气囊病:气囊病主要发生于3-12周龄幼雏,特别是3-8周龄肉鸭最为多见。气囊病也经常伴有心包炎、肝周炎,偶尔可见败血症、眼球炎和滑膜炎等。病鸭表现沉郁、呼吸困难、有啰音和喷嚏等症状,气囊壁增厚、混浊,有的有纤维样渗出物,并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等。
3、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本病常引起幼雏或成鸭急性死亡。特征性病变是肝脏呈绿色和胸肌充血,肝脏边缘钝圆,外有纤维素性白色包膜,各器官呈败血症变化,也可见心包炎、腹膜炎、肠卡他性炎等病变。
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病鸭消瘦贫血、减食、拉稀。在肝、肠(十二指肠及盲肠)、肠系膜或心上有菜花状增生物,针头大至核桃大不等,很易与禽结核或肿瘤相混。
5、心包炎:大肠杆菌发生败血症时发生心包炎。心包炎常伴发心肌炎,心外膜水肿,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粘连。
三、诊断。用实验室病原检验方法,排除其他病原感染(病毒、细菌、枝原体等),经鉴定为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方可认为是原发性大肠杆菌病;在其他原发性疾病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时,应视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四、防治
1、搞好禽舍空气净化:降低鸭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积聚是养鸭场必须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⑴药物喷雾。过氧乙酸:常规方法是用•0.3%过氧乙酸,按30毫升/立方米喷雾,每周1-2次,对发病鸭舍每天1-2次;多聚甲醛:在25平方米垫料中加入4.5千克多聚甲醛,它可和空气中的氨中和,氨浓度很快下降,但21天后又回升到原来水平,因此应重新使用。⑵机械清除。及时清粪,并堆积密封发酵,及时通风换气。⑶重视环境治理,饲养场地绿化,种草植树。
2、搞好种蛋:孵化厅及禽舍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并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鸭感染大肠杆菌。
3、防止水源和饲料污染:可使用颗粒饲料,饮水中加消毒剂,如含氯或含碘消毒剂;水槽、料槽每天应清洗消毒。
4、药物防治:应选择敏感药物在发病日龄前1-2天进行预防性投药,或发病后作紧急治疗。⑴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按0.2克/升饮水或按5-10毫克/千克拌料内服;阿莫西林:按0.2克/升饮水;庆大霉素:2-4万微克/升饮水;土霉素类:按0.1-0.6%拌饲或0.04%饮水,连用3-5天。
⑵合成抗菌药。磺胺嘧啶:0.2%拌饲,0.1-0.2%饮水,连用3天;磺胺喹恶林:0.05-0.1%拌饲,0.025-0.05%饮水,连用2-3天,停2天,再用3天;呋喃唑酮:0.03-0.04%混饲,0.01-0.03%饮水,连用3-5天,一般不超过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