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严重下痢,引起雏鸭大批死亡。剖检特征是盲肠肿胀,肠内容物呈干酪样,成鸭为带菌鸭。在食品卫生上,应注意人类食品中毒。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沙门氏杆菌属的多种细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鸭副伤寒病的主要菌种。据美国有关报道,在送检的7029只病鸭样本中,分离出491株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93%。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有鞭毛、能运动、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菌落为圆形,微隆起表面闪光,边缘光滑,直径为1—2毫米。
沙门氏菌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不强,在600C时加热5分钟即可死亡,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药液均较敏感。但在自然界中却有较强的生命力,如在鸭粪和鸭舍中能存活6—7个月,在鸭绒毛上可存活5年,在土壤中可存活9—10个月,在池塘中可存活4个月,在蛋壳上和孵化器里可存活3—4周。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雏鸭易感,3周龄之内的雏鸭更易感,3月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生。病鸭和带菌鸭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他动物如鼠类沙门氏菌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被细菌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饲养工具以及往来人员等,都可能是传播本病的途径。据有关资料报道,在鸭饲料中,特别是在鱼粉、肉娄和骨粉中曾检验出沙门氏菌,育雏阶段,雏鸭吃入这种饲料,很容易发病。
被细菌污染的种鸭蛋,在贮存或孵化过程中,温度和湿度适宜,蛋壳表面上的细菌,乘机钻入蛋内,可使孵化率降低,孵出的雏鸭带菌,弱雏增加,很易造成大量雏鸭发病死亡。这是一种经卵传播的途径。
孵化器很容易被病雏和带菌的鸭绒毛污染,进而污染孵化室的空气和人员物品等,易感雏鸭可以经空气感染,也可以与人员物品接触而感染,从而造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症状】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3种类型。潜伏期一般为10—20小时,少数病例潜伏期较长。
1.急性型经常发生在3周龄以内的雏鸭。1日龄雏鸭感染后,体质软弱,绒毛松乱,两翅下垂,缩颈呆立,下痢腥臭,泄殖腔周围绒毛有尿酸盐粘附,腹部常见膨大,触诊较硬,卵黄吸收不全,脐部红肿,病程1—3天,常因急性败血症死亡,有些雏鸭因瘦弱脱水而亡。2—3周龄的雏鸭感染后,表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呆立一旁,两翅下垂,两眼流泪或有粘性分泌物。常见下痢、颤抖和共济失调,最后常因抽搐,角弓反张而死。病程一般为3—5天。
2.慢性型经常发生在1月龄左右的雏鸭和中鸭中,表现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粪便稀软,严重时下痢带血,逐渐消瘦,羽毛松乱。也有表现张口喘气等呼吸困难的症状。还有些病鸭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症状。通常死亡率不高,在有其他病原菌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可使病情加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死亡。
3.隐性型是指成鸭在感染沙门氏菌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这种带菌的成鸭,经常通过粪便排菌污染环境,从而导致本病的传播流行。
【病变】刚出蛋壳不久而死亡的雏鸭,大都是卵黄吸收不全,脐部发炎,肠粘膜呈现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肝脏稍肿淤血。死亡的较大日龄雏鸭,肝脏肿大,充血,表面有黄灰色小点状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囊内积有大量粘稠的胆汁。脾脏也有明显肿大,呈斑驳花纹状。小肠后段和直肠肿胀,肠粘膜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最特征性的病变是盲肠肿大1—2倍,呈斑驳花纹状,肠内有干酪样团块物质。其他病变还有心包炎、心包积液。肾脏发白含有尿酸盐。气囊混浊,常附有黄白色纤维素物质。有时出现肺炎、肺水肿、腹膜炎和卵巢炎等症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如若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检验。
实验室诊断要点
1.细菌培养取病死雏鸭的肝、脾或心血为原料,接种在一般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点。
2.凝集试验用已知沙门氏菌多价O型抗血清与上述菌种稀释液,进行玻片凝集反应,若为阳性反应,则证明为沙门氏菌。
3.生化试验用上述菌种进行生化试验。根据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蔗糖、乳糖等。即可确诊为沙门氏杆菌病。
本病还注意与鸭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相鉴别。
【防治】
1.预防采取如下综合性预防措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防止蛋壳污染:保持产蛋箱内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垫草。每天定时及时捡蛋,做到箱内不存蛋。每天的种蛋及时分类、消毒后入库。蛋库的温度为120C,相对湿度为75%,要做到经常性消毒,保持蛋库清洁卫生。种蛋入孵前再进行1次消毒。孵化器和孵化室的卫生防疫消毒工作非常重要,要制订相应的制度,闲人免进,做到室内无病毒无细菌。
(2)防止雏鸭感染:接运雏鸭用的箱具车辆要严格消毒。育雏舍在进雏前,对地面、空间和垫草要进行彻底消毒。雏鸭的饲料和饮水中要加入适量抗菌药。肖灭鼠类和蚊蝇,防止麻雀等飞鸟进入育雏舍。
(3)加强雏鸭阶段的饲养管理:育雏舍内要铺垫干燥清洁的褥草,要有足够数量的饮水器和料槽。舍内温度在1周龄内要保持28—300C,以后每增加1周龄舍温下降20C。雏鸭不要与成鸭或中鸭同栏饲养,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要避免舍内进入雨水,防止地面潮湿。
2.治疗土霉素、氯霉素、痢特灵等,对本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药量和投药的途径,可依据病情而定。
第一,在鸭群病情较轻,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可选用1—2种药物,按治疗剂量拌入饲料内喂给,一个疗程3—5天或5—7天。例如土霉素粉,按饲料的0.06—0.1%拌入料内,连喂5—7天。又如痢特灵,按饲料的0.03—0.04%拌入饲料内,连喂3—5天。对个别病鸭,也可投服土霉素片和敌菌净片。
第二,在鸭群病情较重,食欲降低或废绝,病鸭已有陆续死亡的情况下,应用氯霉素注射剂,全群进行肌肉注射治疗,1天1次,连续治疗2-3次,即可痊愈。为了恐固疗效,还可把药物拌入饲料内,喂给3—5天。
在有继发性细菌感染的病例中,要考虑选用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敏感药物合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