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食癖又称啄食癖或异食癖,是由于物质缺乏、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引起的或纯属恶癖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鸭只间互相追逐啄食,或几只鸭集中啄食一只鸭,或自己啄食自己的羽毛和所下的蛋等,鸭群骚乱不安,往往造成损伤,甚至死亡。
1.诊断依据
(1)病因鸭群中发生本病的原因非常复杂,确切的原因迄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认为可能的病因如下:
饲料营养不全,如缺少蛋白质、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B族)、矿物质(特别是钠、钴、钙和磷),以及饲料过于精细,成分单一,粗纤维含量太低等,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管理不善,如鸭舍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光线过强、垫料不合适、饲养密度过大、运动不足、不同日龄同群混养、产蛋箱不足、破蛋未及时收集等,是本病的诱因。
各种疾病,如皮肤外伤出血,外寄生虫侵袭引起皮肤发痒,慢性消化不良,母鸭输卵管和泄殖腔脱垂等也能引起本病。
(2)主要症状症状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食羽癖、啄肛癖、啄趾癖、食蛋癖等。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
啄羽癖:换羽期多发,表现为互相啄食耳毛,或啄食自己的羽毛,鸭群骚乱不安,被啄鸭羽毛蓬松脱落,皮肤出血破损,背后部羽毛稀疏残缺,食欲不振。雏鸭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母鸭产蛋量减少或产蛋停止。严重时消瘦、贫血、衰竭而死。
啄肛癖:育雏期雏鸭最易发生,成年母鸭在交配后或产蛋肛门外翻,也易发生。一般多只鸭追啄一只鸭或几只鸭的肛门,造成肛门受伤出血。严重的输卵管或泄殖腔脱垂而死亡。
食蛋癖:鸭群争相啄食一只鸭刚产的蛋或母鸭啄食自己产的蛋。多发于产蛋旺季,往往由于产下的软壳、薄壳蛋被踩破,或产下无壳蛋,或偶尔打破蛋被啄食开始,以后养成癖好,在鸭群继续发生。
2.预防
(1)饲料要配合适当,不能单喂一种饲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氨基酸(如蛋氨酸和色氨酸)、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烟酸)和微量元素不能缺少;要增加粗纤维含量。
(2)饲养密度要适中,不能过分拥挤,使鸭有充分运动的场所。鸭舍应避免阳光直射和温度过高;门口要用粗布遮光,以免光线过强,夜晚照明灯以能看到饲料饮水即可,不宜太亮。要安装排气扇经常通风换气,以免粪便、垫料的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引起鸭群啄癖。
(3)有啄蛋癖的鸭要隔开,喂给骨粉、蛋壳粉(或贝壳粉)及含维生素A、维生素D的饲料;多放牧,早放牧;垫草厚度要适中,产蛋旺季要勤捡蛋,防止漏蛋、破蛋被抢食。
(4)防止啄食癖最好的办法就是断喙。断喙用电热断喙器断喙最好,其优点是刀片通电加热的温度高,喙部组织煤烙后不易再长,且能止血。如无断喙器,也可用铁钳或剪刀代替,但只能切除上喙喙尖。还可把有恶食癖的鸭的喙在石板上磨至出血,使它由于喙部疼痛而不敢追啄其他鸭。
3.治疗鸭群一旦发生本病,要立即把被啄鸭隔离饲养,如被啄鸭的数量多,也应各个分开隔离饲养。具体的防治方法,要根据其发生原因而定。最主要的是改进饲养管理条件,同时可适当选用下列一种或几种药物。
(1)食盐在粉料中添加2%食盐,连用3~4天,对缺乏食盐引起的啄食癖有效。任长期饲喂这种含食盐量高的饲料,会引起食盐中毒。
(2)石膏粉每天每只雏鸭给予0.5~1克,每只成鸭给予1~3克内服,对啄羽癖效果很好。
(3)骨粉或贝壳粉每只鸭每天内服3~5克,连喂7天。
(4)多种维生素每100千克饲料中加10克,现配现喂。
(5)芥末饲料中加入0.5%,连喂3~5天,对啄食癖效果较好。
(6)磺胺软膏被啄鸭的肛门和泄殖腔轻度出血,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患部后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