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淀粉样变病又名“鸭大肝病”或鸭“水裆病”,是一种不明病因的慢性疾病。随着鸭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也增高,主要发生于成年鸭,是成年鸭损失的最常见原因。
近年来,在广州郊区各县的养鸭场发现在年龄较大的鸭群中有一种以肝大为特征,人们称之为“大肝病”的鸭病。根据一些地区的调查,发病率可达5%~10%,甚至高大3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鸭群的生产能力和利用年限,构成对鸭群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威胁。在北京地区一些鸭场的种鸭群中也常有本病的发生,是造成种鸭死亡的主要原因。
国外曾有一些关于北京鸭和其他品种鸭的淀粉样变病的报道,他们指出淀粉样物质在肝和其他内脏器官的沉积终将导致病鸭的死亡,是引起成鸭损失的一个普遍原因。
症状主要见于成年鸭,且以产蛋母鸭为主,罕见于公鸭。本病的初期症状不易察觉,仅见病鸭沉郁喜卧,不愿活动或行动迟缓,食欲减少或正常,有的鸭腿脚发生肿胀,严重者跛行。病鸭不愿下水,如强迫下水则很快就上岸卧地。鸭行走打晃,常见腹部因有腹水而膨大、下坠,故名“水裆病”腹部触诊腹腔有多量液体,有时可摸到大而质硬的肝脏。有的病鸭呈企鹅式站立。病鸭死前看不出明显的挣扎症状。
病变大部分病鸭发育正常。部分病鸭有多少不等的腹水,最多的达700毫升,腹水多为浅,透明;也有的为血性腹水。有些病鸭腹膜及内脏器官浆膜表面粗糙,有纤维素性渗出,是有卵泡脱落或破裂后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卵黄凝结物或凝块,呈卵黄性腹膜炎,胸腹气囊较为粗糙,浑浊增厚。个别严重者,腹腔各脏器发生粘连。肝脏明显均匀肿大,比正常鸭肿大1~3倍,故名“大肝病”。肿大以右叶更为显著,边缘钝圆,颜色一般为灰、棕色或灰绿色。质地较韧,橡皮样。切面较密,颜色与表面所见相似。赶包膜一般光滑,有肝周炎者则表面粗糙,有纤维素覆盖;个别的病鸭肝包炎增厚,呈灰白色。肝脏正常或有肿大者,淤血,质脆弱较易破裂。心脏偶见外膜增厚、粗糙,有纤维素渗出物。卵巢与输卵管的变化较为普遍,大部分呈萎缩停产状态。卵膜充血、出血。卵子变形或变色。有些卵泡破裂或脱落于腹腔,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或结缔组织包裹。
病理组织学观察见淀粉样物质在内脏器官中广泛沉着,其中以肝脏和小肠粘膜的淀粉样物质沉着最为常见,其次为肾上腺、脾、肺、肾和胰脏。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观察以成年鸭发病为主,喜卧,走路打晃,腹部膨大。触诊腹部常可感到有波动的腹水,并可触及肝大而质硬的肝脏。剖检变化以肝脏肿大、质硬、色灰黄或黄绿等为特征。腹摸炎与腹水。常见有卵巢和输卵管的变化。必要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即可确诊。
防治本病发生的原因还没有真正了解,一般认为本病与年龄、遗传特点、动物的适应性和行为、饲养管理及恶劣的环境、有害因素等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慢性炎症和大肠杆菌毒素慢性中毒有些关系。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十分困难,而且也无有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