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情况该鸭场共饲养鸭9000羽,分2批购进。第1批于7月19日从河南引进,第2批于7月31日从本地购进。8月5日第1批鸭出现死亡鸭只,使用3天强力霉素后好转。8月11日开始出现新的病鸭,又连续使用2天强力霉素后好转。8月16日又出现新的病鸭。8月17日第2批鸭也开始发病,出现死亡现象。8月18日开始鸭群发病严重,养殖户要求我站出诊。诊断人员到场时已死亡鸭1000羽左右。
2、临床症状第1批鸭主要表现为扭头,翻转,走路不稳,犬坐姿势,共济失调等明显的神经症状,眼分泌物增多,眼眶周边的羽毛沾连,出现明显的泪迹,病鸭在发病期间一直有食欲,病死鸭嗉囊内常常充满食物。第2批鸭主要表现为不食、排稀粪,急性死亡,无神经症状,部分病鸭嗉囊内积食。
3、剖检变化第1批鸭共剖检8只,其中5只肝肿大、质脆;4只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6只气囊混浊增厚;1只腹部气囊含有白色干酪样渗出物;2只胰腺出血;3只脾出血;3只心包膜增厚;3只心外膜附着灰白色纤维素渗出物;2只脑膜充血;2只肠黏膜少量出血。第2批鸭共剖检5只,匀表现为明显的肝周炎、气囊炎及心包炎。4实验室诊断
4.1、病料涂片镜检取病死鸭心血、肝、脾等组织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菌;瑞氏染色镜检见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4.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取急性病例或刚死亡不久的病鸭心血、肝脏、脑组织在巧克力琼脂划线后,置于10%CO2条件下,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后,出现直径约1-2毫米,圆形、表面光滑、稍突起的奶油状的小菌落。
5、药敏试验无菌挑取培养基上的纯菌落,用药物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中度敏感;对氟哌酸、庆大霉素不敏感。
6、治疗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更换垫料,加强消毒,每天消毒2次。全群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卵黄抗体;饲料中加入0.02%的强力霉素原粉,水中添加0.4%的氟苯尼考。
采取以上措施后,8月19日死亡明显减少,至20日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7、小结本次发病是由大鸭先开始再传至小鸭,与一般的文献记载有所区别,一般本病常由日龄较小的鸭群逐渐扩散到日龄较大的鸭群。
本病易反复、难根据,本次发病后养殖户在发病的早期也使用了抗生素进行过治疗,但停药后又发病,这是由于养殖户没有注意消毒和更换垫料,致使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导致鸭不断接触引起发病。因此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药和加强饲养管理相结合。
实践证明使用卵黄抗体可以很好的控制本病。本病易早期使用疫苗来加以控制,一般在10日龄左右进行首免,间隔3星期后进行第2次免疫。本文由中华养殖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