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张立伟:全球油脂油料供需格局及变化趋势
以下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决策服务处处长张立伟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最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全球油脂油料供应链,贸易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全球油脂油料供需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油脂油料价格大幅波动。
全球油籽产量持续增加,大豆产量增速快于其他油籽
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油籽产量持续增加,增加的主要来源还是大豆,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从2020年到2022年,全球油籽产量增加了3.33亿吨,其中大豆产量增加了2.15亿吨,可以说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的油籽产量的增加,大豆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全球油籽贸易量持续增加得益于大豆产量和贸易量不断提高
全球油籽贸易量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也是呈现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个增加也主要来自于大豆。大家也可以看到,全球油籽的贸易量主要是大豆,在过去二十年来不断增加,其次油菜籽贸易量也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远远低于大豆,现在全球大豆贸易量达到了1.7亿吨,油菜籽贸易量只有1600多万吨。所以,可以说全球大豆的贸易量占到油籽贸易量的88%。
全球大豆产量震荡增加,每次减产都会带来价格大涨大跌
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的大豆产量有6次出现下降,每次大豆产量的下降,都是带来了大豆价格的大涨和大跌。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特殊的,在2019年、2020年,这次大豆产量也出现了下降,但是价格并没有出现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美贸易冲突,使得中国对全球的大豆需求下降。但是随之而来的20、21年,虽然大豆产量增加,但是价格仍然出现了上涨,这一块主要就是中国的需求增加,带动了价格的上涨。
全球大豆生产格局发生变化,巴西成为大豆增产主要来源
全球的大豆生产格局最近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看,大豆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巴西产量的快速增加,最近几年美国的大豆产量没有明显的增加,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其他国家的大豆产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远远低于巴西的增产。
我们还可以看到,最近几年中国和印度的大豆产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今年中国大豆产量有望超过2000万吨,比2015年增加700多万吨,同期印度的大豆产量也增加了400多万吨。
我国政府对大豆生产非常重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实施大豆油料振兴计划,据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种植业规划,计划到2025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230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中国大豆的进口进入一个高位震荡期,全球的大豆进口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1998年,中国取消大豆进口配额后,大豆的进口量持续增加。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一直在九千万吨到一亿吨之间震荡徘徊,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国国内的政策。
第一个是中国在鼓励大豆的种植,在东北地区实行两豆轮作,在内地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另外在饲料养殖行业,我们大力推广低蛋白营养饲料配方,豆粕玉米减量替代方案。同时我们还在大量地进口肉类,水产品和奶制品。
最大的一个政策是,这两年我们放开了阿根廷和巴西的豆粕进口,阿根廷和巴西每年豆粕出口量达到了4000万吨到5000万吨,如果未来我们大量进口巴西、阿根廷豆粕,将使我们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明显下降。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未来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的过程基本上是结束了,保持一个高位震荡的态势,这将使得全球的大豆进口格局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全球的大豆出口震荡增加,出口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最近几年,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大出口国的大豆出口量大幅波动,但是总的来看,巴西的大豆出口量是震荡增加的,美国大豆出口量保持稳中波动,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量,过去两年反而出现下降,在2021年、2022年度,阿根廷的大豆进口量都超过了出口量,2022、2023年度,巴西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有可能会带动出口量也出现一个增加。总的来看,未来全球的大豆出口对巴西的依赖性仍然在增强。
2023年度,全球的大豆预期增产,但是仍然需要关注不确定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第一个是今年美国大豆产量下降400多万吨,近期密西西比河水位持续低位,导致了运输受阻,运费的上涨及美湾大豆到货量的减少,对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形成强烈的支撑。
第二,最近几个月阿根廷持续干旱,早熟玉米的播种可能会减少,进而导致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目前阿根廷大豆尚未开始波动,11月份、12月份将是阿根廷大豆主要的播种期。如果天气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大豆的种植受到影响。
第三、近期巴西的大豆种植非常顺利,目前播种进度已超过了一半,但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天气有可能会对南美大豆后期的生长和产量继续造成影响。
大家记得去年播种前期,南美的天气相对好,大家对大豆产量的预期是增加2000多万吨,但是到了12月下旬,“拉尼娜”天气导致了阿根廷、巴西的干旱非常严重,大豆产量由增产2000万吨的预期变成了减产3000万吨。所以,后期我们仍然要密切的关注连续三年的“拉尼娜”天气对南美大豆的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全球油菜籽的供应和贸易,对加拿大的依赖性不断减弱
最近几年,全球的油菜籽的产量保持稳定的趋势,但22/23年度全球的油菜籽产量增加1000万吨,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主要原因是加拿大的油菜籽从上一年的减产中得到了恢复,俄罗斯、欧洲、乌克兰加上澳大利亚菜籽今年都获得了大丰收。但是整体来看,最近几年加拿大的油菜籽出口量在不断减少,全球的油菜籽出口对加拿大的依赖从过去的最高80%降到了现在的50%以下。
全球的植物油产量持续增加,棕榈油和豆油是增加的一个主要来源
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的植物油产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了2.2亿吨,其中豆油和棕榈油的产量的占比从2020年的57%提高了现在的64%。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植物油的产量的增加,主要是豆油和棕榈油产量的增加。
全球植物油贸易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棕榈油,未来这一局面难以改变
目前全球的棕榈油出口量达到了8000多万吨,其中棕榈油出口量占到了5000多万吨,豆油出口量在1200万吨左右,葵花籽油出口量在1000万吨左右。
过去二十多年来,豆油的出口量增长并不多,主要的增长是来自棕榈油,棕榈油的出口量由2000年的1000多万吨到目前的5000多万吨。
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葵花籽油的出口量,过去几年也是大幅增加的。我们中国的葵花籽油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棕榈油主产国和出口国集中,价格受产量和出口政策影响大
2021年、2022年马来西亚劳工短缺影响棕榈油产量恢复,印尼棕榈油政策反复多变,乌克兰危机导致乌克兰葵油出口大减以及原油价格大涨导致生物柴油需求增加的影响,上半年棕榈油价格从领涨全球植物油价格,到6月中旬后棕榈油又领跌全球植物油的市场。就说棕榈油不但对它本身价格影响大,对全球其他植物油价格的影响也是比较大。
最近几年,印尼和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增长放缓,亚洲、非洲、南美国家的棕榈油产量有所增加。但是,这些国家的出口量依然较小,全球目前棕榈油的需求对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依赖性仍然是保持较强。
马来西亚棕榈油增产潜力有限,未来将依靠印尼和其他国家
过去二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量持续增长,但是近期增长明显放缓,未来全球的棕榈油增长主要依靠印尼和其他的国家。
其他国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国,泰国现在棕榈油产量达到了300多万吨,哥伦比亚的棕榈油产量达到了200多万吨,现在亚洲包括印度一些国家,还有中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非洲一些国家都在扩种棕榈,未来这些地区将是我们全球棕榈油增长的新兴点。
全球豆油产量持续增加,但出口增加有限,供应长期偏紧
受大豆产量的持续增加,全球的豆油产量不断的增加。但是,全球豆油产量第一大主产国是中国,我们中国不但不出口豆油,还要进口豆油。
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大豆的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虽然压榨量也在增加,豆油产量也在增加。但是,这三个国家的生物柴油的支持政策,使得它国内的豆油消费量不断增加,导致了豆油对世界的出口量没有明显的增加。
最近几年,全球的豆油出口量一直维持在1000到1200万吨的水平,未来豆油的出口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全球豆油的供应将保持长期偏紧的局面。
全球豆油国内消费持续强劲制约出口量增加,支撑其价格
过去二十多年来,全球豆油的食用消费呈现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个增加相对比较稳定,以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植物油消费的不断增加,带动了豆油的消费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豆油生物柴油的消费,过去二十年是快速的增加。2000年,全球的豆油生物工业消费量只有80多万吨,到现在全球的豆油工业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吨,这个工业消费主要来源于生物柴油消费的不断增加。
美国对生物柴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每加仑的生物柴油给予1美元的税收补贴。巴西、阿根廷的生物柴油的掺混政策也使得国内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全球的豆油出口量难以大幅增加。
我们国内的豆油跟国际市场的相关性最近几年也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内的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大豆的压榨量保持较高水平,我们国内的豆油的定价更多的是依靠大豆进口成本和国内的豆粕价格,可以说我们国内的豆油价格走出一个独立的行情,跟国际市场相关性在下降。这也是我们国内豆油价格跟国际市场上长期倒挂的主要原因。
全球的葵油产量高位震荡,乌克兰危机影响葵油生产和贸易
全球的葵油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乌克兰和俄罗斯。乌克兰是最大的葵油生产国,俄罗斯是第二,欧盟第三。
今年以来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乌克兰黑海地区贸易中断,葵花籽油出口受到了巨大影响,葵花籽油价格在上半年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是最近几个月,葵花籽油价格有所下跌,主要原因主要还是7月份开始的黑海贸易,使得乌克兰的葵花籽油出口在逐渐的恢复正常。
另外我们还看到,由于乌克兰的危机,导致今年乌克兰的葵花籽的种植面积也明显下降,这也制约着未来全球葵花籽供应和贸易量的增加,葵花籽油价格可能会保持较高的水平。
全球生物柴油的产量持续增加,影响棕榈油和豆油供需格局
全球的生物柴油主要来源于棕榈油、豆油、菜籽油和动物油以及地沟油。作为棕榈油产区,印尼、马来西亚是我们生物柴油主要生产国,同时欧盟、新加坡以及一些国家,也在使用棕榈油的生物柴油,因为棕榈油价格是所有油中价格最便宜的。
上半年由于各种原因,棕榈油价格高于其他植物油价格,但是现在棕榈油价格跟豆油的贴水达到了300多美元,棕榈油的性价比在不断的增加,目前印尼正在实行B30的生物柴油政策,现在正在路试B40的生物柴油,如果未来印尼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实现B40的政策,那棕榈油生物柴油产量还在增加。
豆油作为生物柴油主要是集中在美国、阿西和阿根廷,菜籽油作为生物柴油主要是欧盟地区。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生物柴油的大量生产和支持的地区,都是它本国或者本地区主要的植物油的生产地区。所以我们觉得未来生物柴油的政策,对我们全球的植物油供需格局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欧盟生物柴油政策调整可能导致植物油供需格局变化
今年上半年,全球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生物柴油的需求增加。但是,现在整个来看,美国、南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生物柴油政策仍然是利多植物油,因为鼓励使用豆油和棕榈油做生物柴油的。但是,今年的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欧盟对生物柴油的政策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6月上旬,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投票通过将基于农作物生物燃料限制在用于交通运输生物燃料总使用量的一半以下,并在2023年逐步淘汰使用棕榈油和大豆生产的生物柴油。
现在欧盟使用豆油和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大约在300万吨到400万吨。欧盟进口的豆油生物柴油和棕榈油生物柴油也有200万吨到300万吨,如果欧盟真的淘汰掉棕榈油和大豆生产的生物柴油,那意味着在工业消费方面,豆油和棕榈油将减少400万吨到600万吨,这对全球植物油供需格局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密切的关注。
未来影响油脂油料供需格局的因素越来越多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种植成本不断增加,持续影响油脂油料供需格局。
最近三年,全球“拉尼娜”天气持续,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今年上半年欧洲出现大旱,在去年加拿大出现严重的干旱,上半年亚洲地区,长江流域也出现了多年来的大旱,巴基斯坦的洪涝灾害,近期印尼、马来西亚的洪水,也影响到棕榈油的生产。
另外,全球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化肥、农药价格大幅的上涨,导致种植成本不断增加,这都会影响到对油脂油料的供应格局。
第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持续影响油脂油料的贸易格局。
今年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乌克兰的葵花籽油出口中断,乌克兰每年出口葵花籽油在500万吨到600万吨,这个数量对全球油脂油料市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印尼在今年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为了平抑国内的价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国内的销售义务到极端的禁止棕榈油出口,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油脂油料的贸易格局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大。
另外,全球通胀加剧,多国持续加息,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美元的持续升值和众多国家本币大幅贬值,将导致油脂油料进口成本增加,持续影响油脂油料贸易和需求格局。油脂油料价格的大幅上涨,进口成本的不断提高,导致低收入国家对植物油的消费不断的下降。
中粮油脂周吉帅:大豆压榨企业发展与机遇挑战
以下是中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油脂业务部总经理周吉帅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粮油脂的周吉帅。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大豆压榨企业发展与机遇挑战》,我的分享分三个部分。
一、国内外大豆供需情况
政策加持,国产大豆产量恢复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这是过去七年国产大豆产量的情况,除了2021年和2022年度以外,产量基本处在上升趋势中。这说明有国家政策支持,国产大豆的产量处在恢复的趋势中。但是也会受到玉米价格的影响,当玉米价格比较高的时候,玉米会出现和大豆争地的效应,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玉米。
中国大豆供应情况
从大豆的供应来看,目前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而蛋白饲料主要来自于进口大豆,国产大豆产量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将有一部分流入压榨领域,部分替代进口大豆,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数量是有限的,总体来看国产大豆产量依旧难以满足消费的需求。最近这几年,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大概在84%左右。
国际大豆供应情况
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国家是主要的大豆供应国,这三个国家的大豆种植面积大,成本低,单产高,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和大豆出口国,三个国家年产量合计超过3亿吨,占全球总产量80%以上。
分国家来看,美豆产量最近几年稳定在40到45亿蒲式耳,大概是1.1到1.2亿吨左右的范围。21/22年度南美减产,需求转向了美国。而22/23年度,美国大豆产区偏干,造成单产下滑,预计产量同比下降,美豆新作库存预期降至2亿蒲式耳的偏低水平,库销比回落到4.5%,这是16/17年度以来低位。
这一年度单产之所以下滑,主要是因为中西部,包括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南北达科塔等这些大豆的主产州出现了干旱的情况。美豆的优良率在6月中旬开始快速的下降,同时美国USDA对于单产的预估从8月份的51.9降到了10月份的49.8。
而南美的情况主要是21/22年度受“拉尼娜”天气影响,南美大豆的主产国,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产量都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下滑的程度超过了1900万吨,这个也奠定了今年上半年大豆牛市的基础。
长期来看南美的产量,特别是巴西的大豆产量还处在增产的趋势,这个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未来巴西的大豆产量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而阿根廷大豆产量相对是稳定的。
说到阿根廷还有一个事情必须要讲,由于阿根廷的比索快速贬值,包括对内因为通胀比较严重,购买力逐年是下降的,对外主要是比索对美元也是贬值的,所以阿根廷选择持有农产品抵抗通胀,抵抗汇率的贬值。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多年,阿根廷的农民在2021/2022年度,是十多年来销售大豆进度最慢的。
今年9月份,阿根廷政府提供了一个更有利的汇率,当时的官方汇率是140左右,黑市的汇率大概是270到280,所以政府提出来一个以200比索对1美元这个汇率来刺激农民销售大豆,9月份阿根廷农民销售大豆的速度明显增加。但这个事件只是在今年的9月份就完成了,长期来看农民依旧会持有较多的大豆库存抵御通胀,导致阿根廷收割时卖家不足,产量没有成为市场的有效供应。
综合来看,国际经合组织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大豆产量年比增幅1%,到2031年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4.11亿吨,巴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巴西和美国将占全世界大豆产量的2/3,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80%。
二、中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
大豆产成品需求增速放缓,压榨量波动大
近年来中国的豆粕、豆油需求增速放缓,主要受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等宏观变量的影响,而大豆的压榨量主要取决于豆粕的需求,受宏观经济、养殖利润和动物疫情等多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比较大。
18/19年压榨量明显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内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这导致生猪存栏快速下降,豆粕的需求下降。而21/22年压榨量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当年的生猪价格比较低,养殖亏损,所以导致豆粕的需求下降。
产能增速大于压榨量的,行业产能整体过剩
目前全国大豆年度的压榨产能在1.74亿吨,2022年压榨量预估为9400万吨,开机率预计回落至54%。
大豆压榨产能逐步扩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而压榨的增长率是2%,所以现在整体来看,大豆压榨产能的扩张速度明显高于压榨量的增速,开机率还在持续的下滑。
2021年自然年度国内进口豆压榨量大约9100万吨,同比下降1.2%,这是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第三次出现了压榨量的年比下滑。
大豆压榨产能集中于沿海地区
华东、山东、华北合计日产能超过23万吨,占全国总产能56%,华北、华东、沿江开机率相对较高。
2021年受国内豆粕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压榨利润同比下降,国内限电限产以及年末商业进口豆较少等因素影响,国内大部分区域大豆的压榨量都出现了下滑。
近两年大豆压榨产能持续扩张
2021年国内新增日产能1.92万吨,截止到这一年末,进口豆压榨的总日产能达到了44.6万吨每天,2022年产能还在持续的扩张,这一年预计国内将新增产能2.75万吨/天,所以到今年年底,国内大豆压榨产能将达到47.66万吨,剔除闲置产能,有效的产能也将超过45万吨。
这两年新增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江、华北和山东地区,其中沿江产能新增了1万吨/天,华北新增9000吨/天,山东增加7000吨每/天。
大豆压榨产能集团化、集中化
前十大集团压榨产能占行业总产能的比例从2012年的64%升到2021年86%,产能集中化、集团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压榨行业市场环境:高波动、低毛利
首先影响市场的因素很多,无论是CBOT的期货盘面,还是大豆的升贴水,包括海运费,人民币的汇率,这些年都处于高速的波动中,影响这些价格的变量很多,包括基本面的因素,基本面主要是供给和需求。
全球的大豆供给主要是看播种面积和单产,单产主要由主产区的天气来决定。另外国内的大豆供应主要是看采购和到货的节奏,需求主要是看人口的结构,消费的结构,以及养殖存栏的情况。
而宏观方面,从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宏观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剧烈。包括经济增长,通胀,城镇化,产业政策,税收,汇率,原油,还有最近2022年新出现的包括地缘政治,战争的情况,对于这个行业的影响都越来越大。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市场的资金和情绪方面,目前都对我们这个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是从2012年以来大豆盘面压榨毛利的变化,总体来看,从2015年开始,这个行业的压榨毛利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基本上在0到200之间,个别时候会超出这个区间。但是,扣除油厂压榨的费用之后,基本上也是在零利或者微利的水平。
而2021年底到今年以来,这个行业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压榨的毛利出现了快速的下降,今年基本上是全年处在亏损的状态中,这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也是少见的,长时间的,大幅的亏损,这是今年压榨行业的特点。
这既反应了今年压榨产能大量释放,也受新冠疫情以来国外大量的量化宽松放水,国际大宗商品快速上涨,而国内价格相对涨幅有限,国内终端的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低于国外大宗商品上涨的幅度。所以,压榨利润是持续恶化的。
另外,这个行业产销周期比较长,基本上是4个月起,从采购到销售至少经历4个月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行情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所以市场价格的波动是非常剧烈的。
而大豆压榨行业原料价格基本上占销售价格的80%以上,所以过去我们一直讲大豆压榨行业如果想做好,低成本、稳定的原料供应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对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非常高。
今年又有一个特点,就是盘面的榨利长期大幅是负的,压榨行业处在亏损的状态,所以这个行业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需要靠现货的基差来弥补盘面的亏损,这个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油厂的经营难度。
三、机遇与挑战
行业整合延续
大豆压榨行业整合还在持续中,因为这是一个低毛利的行业,所以规模经济非常重要。从2012年到2021年,大概十年的时间,行业集中率是在不断提高,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下去。
油脂、蛋白潜在增量
大豆压榨的两个产品油脂和蛋白粕,它的消费量主要受人口结构的影响,目前国内人口增速已经放缓,2021年已经接近零增长,未来可能会出现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的现象。
但是我们看到另外一方面,就是虽然说我们的人口增速放缓了,但是城镇化的比例还在提升。所以,受城镇化比例提升影响,餐饮消费仍然有增长的空间,油脂、蛋白粕未来还是有增长的空间。
未来十年中国油脂和豆粕消费增幅预计是正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经合组织预计未来十年蛋白粕需求年度平均增长1.16%,食用油脂需求年度增长0.52%。
油脂包装化趋势
从油脂消费来看,油脂包装化趋势明显,包装油在植物油消费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到60%的水平,未来还有进一步包装化的空间。
从近年来中国小包装油的销量变化趋势看,玉米油、花生油占比提升,而其他的包括调和油、豆油的占比是下降的,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美味的产品更加青睐。
如果不考虑今年俄乌冲突的影响,葵油的占比也是不断提升的,今年因为俄乌冲突导致葵油供应受到影响,所以今年葵油的销量占比出现下降。
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疫情抑制消费
经济增长对于油脂油料的消费也有明显的影响,短期看国内经济增长稳中趋缓,而且疫情持续,疫情对于植物油的消费影响也是很大的,每波疫情起来的时候,基本上中小包装油脂的消费都会受到比较明显的冲击。所以,短期内疫情对于油脂的消费还是有不利的影响的。
养殖利润导向下蛋白浪费消失,豆粕添比降低
豆粕消费和饲料产量增速出现背离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从历史的规律来看,国内豆粕消费的变化和饲料产量的变化是同方向的,但是在2021年这二者出现了背离,饲料产量增速达到15%,而国内豆粕消费的增速只有不到1%,这二者出现了背离。
我们分析原因,总结下来还是要看饲料配方的调节,我们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综合来看饲料配方的影响对于这二者背离影响是最大的,一方面是饲配料蛋白浪费消失了,另外就是全价料豆粕添加比例下降,这二者共同产生上述讲到的饲料产量和蛋白消费增速背离的情况。
生物质柴油成为国际油脂的长期驱动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机遇是生物质柴油的影响,生物质柴油成为国际油脂长期驱动力量。
目前国际的油脂除了食用需求以外,一个很大的用途是生物质柴油,特别是美豆油它的价格走势受生物柴油的影响非常大。预计22/23年度,美豆油的生柴投料需求在544万吨,复合年均增速达到29%,占美国豆油总需求的44%。
美国生物质柴油产能持续扩张,2020年至今总产能增幅达到64%,因可再生柴油销售政策补贴更多,生产利润高,逐渐成为美国生物质柴油产能扩张的主要驱动力量,目前美国的可再生柴油已经和生物柴油产能持平。
俄乌冲突加剧宏观波动
俄乌冲突对大豆压榨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俄乌冲突既加剧了宏观的波动,也给植物油的供应增加了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俄乌冲突还有加剧的迹象,如果黑海谷物通道关闭的话,葵油的供应将会出现新的问题。
俄乌冲突扰乱葵油供应
受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葵油在全球的占比下降,部分需求被其他油脂替代。2022年1月到9月中国葵油进口量仅有30万吨,同比下降72%;由于黑海物流不畅,乌克兰葵油占比降到55%,哈萨克葵油进口量增长,占比达到15%。
四、总结
第一、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国产大豆产量有望增长,但难以改变大豆产业进口高依存度的格局,特别是用于压榨的大豆仍然依赖进口。所以,大豆产地产情和宏观经济环境对于中国油厂的供应端影响深远。
第二、近年来中国大豆压榨产能增速大于压榨量,整体开机率下降,产能集中化、集团化趋势明显。
第三、高波动,低毛利现状下,行业更需完善从上游采购套保,至下游生产物流的科学化体系建设。
第四、未来中国油粕需求维持增长,但增速放缓。
第五、生物质柴油特别是可再生柴油,将成为全球植物油需求核心增长点。
第六、地缘政治冲突放大全球商品价格波动,扰乱油脂供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