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灿灿的小麦把头埋进泥土里,向着土地的最深处扎根,静默、生长,不去绽放那些争春夺艳的花朵,只是在静默中,悄然绽放,暗自长成一片片平凡而辽阔的金色麦田。
在这金色麦田之上,河南的食品工业在沉默中暗自爆发。
热搜时刻变换,舆论日渐熄火的白象方便面再次回归静默,可河南的食品工业却扎根于那一片热土,生生不息,貌似平凡庸俗,实则静默卓绝。
一,低调的方便面之王
在3·15之夜,诞生于河南的白象品牌方便面以一句“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而火遍全网。可网络舆论的推动力总是昙花一现,热搜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当吃瓜群众的激情散去,品牌的网红效应就会迅速消散。

白象归于平凡,就像河南的食品工业,不太擅长网络营销,更习惯于闷声苦干。可当网络的聚光灯打在河南的食品工业身上时,却又宛如发现了蒙尘俗世中的金子,金光闪闪,却又低调务实。
人们看惯了太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网红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高举高打,追随者,拥簇者,络绎不绝。可河南食品工业总是带着满身的乡土气息,在少人关注的角落里,成长,壮大。
白象方便面不过是河南食品工业中孵化出来的一支金色的壮硕麦穗。在白象的身后,像这样的金色麦穗,就像麦浪一般,辽远壮阔。
河南是中国第一大方便面生产基地。2020年,中国方便面总产量565万吨,其中河南产量99.6万吨,湖南产量66.8万吨,广东产量56.85万吨。河南比湖南的产量高出50%,牢牢地占据着中国方便面产量第一名。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在庞大规模之下,河南也诞生了一系列的方便面品牌,较为知名的除了白象之外,还有南街村、天方以及豫竹等。其中,南街村方便面又名北京方便面,以集体企业为依托,日产方便面400吨,年产量超过12万吨,在上世纪90年代,南街村方便面畅销一时。至今,南街村方便面仍然是河南方便面产业中的支柱企业之一。
只是,在知名度上,南街村方便面和白象方便面一样,在康师傅和统一的广告攻势之下,日渐败退第一线。虽然在品牌打造上,河南方便面企业不如台湾企业,但在产能这块,河南始终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原料产地优势。
方便面最大的原料就是小麦,而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小麦生产基地。河南省的小麦产量、种植面积以及亩产均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河南小麦产量高达760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25%以上。
在众多粮食品类中,小麦粉含面筋最高,拉伸度最好,几乎是制作方便面无法被取代的原料食材。河南小麦的稳定高产,为方便面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在河南的食品工业中,方便面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除却方便面,三全饺子、双汇火腿肠、卫龙辣条、思念汤圆、王守义十三香、好想你红枣以及牧原股份等食品品牌,都在鲜明地印证着河南物产的丰饶。
河南食品工业不只是在某一个点开花结果,而是在全产业链开花结果。只是相比于大手笔的广告营销,他们更习惯于暗自生长。
二,沉默的养猪大户
河南不只是小麦第一种植能手,还是全国第一的养猪大户。
2021年,河南生猪存栏4392万头,生猪出栏5802万头,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其中,河南生猪以及猪肉外调折合生猪2756万头,外调生猪量位居全国第一。

也就是说,河南人养的猪将近一半都调到省外了。在我们的餐桌上,就很可能吃的是河南猪。河南生猪养殖生产有多发达呢?
在别的省,首富无外乎来源于房地产、能源、汽车、互联网以及医药等高利润产业,但在河南,一个养猪集团的创始人登上了首富的位置。他就是牧原股份的秦英林。
2021年,牧原股份的生猪销量达到4026.3万头,销售收入高达750.9亿元。在生猪价格下行的市场环境下,牧原股份却逆势扩张,实现了产量和销量的大幅增长。而牧原股份的市值也一路攀升至2938亿,成为名副其实的“猪矛”。

图片来源:牧原股份
贵州有茅台,河南有牧原。
在规模庞大的生猪产业支撑下,河南很早就发展起了先进的猪肉加工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河南漯河肉联厂在万隆的带领下,就走上了猪肉加工制造现代化的道路。
漯河肉联厂本是一座连续亏损26年的落后工厂。但在万隆上任后,漯河肉联厂全面启动市场化改革,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猪肉加工制造生产线,成为中国最先引进猪肉生产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
漯河肉联厂迅速从一个亏损的小工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肉类加工制造厂,改名双汇集团。双汇牌火腿肠更是畅销全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火腿肠品牌。

相较于白象、南街村败于统一、康师傅,双汇则紧跟时代潮流,率先启动品牌化战略,重金投入广告宣传,用一个小小的火腿肠卖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全部股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猪肉食品企业。如果说,在方便面领域,河南白象、南街村在统一、康师傅的夹击中败落,那么,双汇集团就是越战越勇,冲上了世界食品集团的前列。
然而,在双汇集团的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光彩的一面。如瘦肉精事件,万隆父子之争等,都在对这家全球第一的猪肉食品加工巨头的前途带来声誉上的损害。
牧原股份和双汇集团的发展和崛起,分别代表着生猪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这意味着,河南生猪产业不只是个别企业的突破,而是产业链带来的整体性聚集优势,是产业的崛起。
一个代表着原料,一个代表着精细加工,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相辅相成。就像小麦成就了方便面,生猪成就了火腿肠。

这种高度关联的产业链,是河南省食品工业最大的护城河。它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聚合产业优势,形成品牌力量,整体对外辐射,带来额外的商业溢价,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发展。
三,低调务实,中原复兴
在某段时间里,河南背负了太多的污名。可从古至今,河南都位于中原胜地,是中国古往今来的产粮大省。谚语有云:“中原熟,天下足。”

这个催生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大省,至今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产业大潮中,河南仍是以粮农为根基,向上发展迭代。一个食品工业发达的区域,一定离不开深厚的农业基础。可这种根植于泥土深处的食品工业,让河南的食品品牌总是沾着摆不脱、洗不尽的乡土气息。
不是养猪的,就是种地的,不是做面的,就是捏饺子的,正是在这种产业基础之上,才孵化出了牧原股份、三全饺子、思念汤圆、白象方便面、双汇火腿肠等知名粮农集团。

河南的食品工业中没有网红品牌,但如果我们去回望河南就会发现,河南的食品工业历史悠远,比市面上所有的网红品牌都更为厚重。
河南的食品工业是4428万河南农民,躬身下腰,用勤劳的双手悉心灌溉出来的。这比任何网红品牌都更具有产业的厚度。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食品领域,网红品牌其兴也忽焉,其衰也忽焉,可河南的食品工业却在沉默中爆发,早已无处不在地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民以食为天,河南熟,天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