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1月20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针对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民外出就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
曾衍德表示,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农资价格上涨、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的,实属难能可贵。
同时,曾衍德也指出,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农民外出就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今年农业农村部将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提质增效促增收。通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上好价钱。
第二,节本增效促增收。强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机作业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广节水节药节肥等技术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壮大产业促增收。重点是发展乡村产业,特别是要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培育农村电商实体和网络直播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第四,落实政策促增收。重点是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政策红利。
农业农村部重点回应!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以及转基因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是不容有失的底线任务。农业农村部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目标任务上,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优化粮食结构。重点是做到“两稳两扩”,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
在稳口粮上,稳定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生产,抓好南方双季稻,千方百计夺取夏收小麦丰收。
在稳玉米上,着力提高玉米单产,巩固提升产能。
在扩大豆上,构建合理的玉米大豆的轮作制度,引导东北地区扩种大豆。在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等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在扩油料上,坚持冬油菜,春油菜、花生、油葵、芝麻等多油并举。扩面积、提单产多措并施。
1、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点有序进行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解决中国农产品供给问题,大豆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种,从转基因来讲,农业转基因技术是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新技术。关于中国转基因的应用问题介绍三点情况:
第一,转基因育种科学严谨。我国在农业转基因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产业化应用前景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新品系。
第二,转基因品种管理严格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通过科学、依法评价后才能获得安全证书。同时还要依据《种子法》有关规定进行品种审定和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后,才能生产种植。
第三,转基因品种产业化应用试点有序进行。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草地贪夜蛾和草害问题,去年我们对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目前看进展比较好。我们讲比较好,至少有三点可以表明:一是试点转基因品种特性优良,节本增效优势明显。转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产12%。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95%,大幅减少了防虫成本。同时,转基因玉米籽粒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低,品质也好。二是试点的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对生产环境无不良影响。种植转基因玉米减少了杀虫剂使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三是试点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巡查指导和监督检查,严防非法扩散。
目前,我们正在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四个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明确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有关规定。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本着尊重科学、严格监管、依法依规、确保安全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转基因等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2、确保玉米面积不减少并且大豆面积增长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大豆、玉米都是旱地作物,一个是豆科,一个是禾本科,在耕地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两个作物年际间轮作,既利于种地养地,又有利于高产稳产,但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作物就有争地的矛盾,这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个难题。我们为推进玉米和大豆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乃至于相向发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现在看既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又要在耕作制度、种植模式上找办法。近几年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比如说2003年开始,我部组织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通过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种,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改作物连种为年际间的轮作,将传统的间套种技术与机械化、标准化的种植融合创新,能高效利用光温资源,充分发挥边行优势。
比如说两行玉米间套四行大豆,农民讲玉米行行是边行,株株是单株,通风透光条件非常好,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
比如,2021年内蒙古包头带状复合种植,平均一亩地的春玉米产量能达到802公斤,套种的春大豆产量能达到91公斤;河北藁城带状复合种植,平均1亩地的夏玉米能达到517公斤,夏大豆达到102公斤。全国的大豆平均单产水平130公斤左右。所以说玉米没有减,多收了一季大豆。
我们统计,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所以这个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我们将在适宜品种、适宜机具、适宜除草剂等环节进一步完善提升,最大限度发挥这种模式的潜力。这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在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中主推的最主要的技术措施。我们力争今年新增面积1500万亩。
3、新季小麦产量问题
刚才你还提到小麦呕吐毒素的问题,也提到今年小麦产量问题。去年夏收小麦质量总体较好,小麦的质量受病虫害、收获时期的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去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及时,防控效果好,加之中后期天气晴好利于灌浆成熟,没有出现“烂场雨”,小麦质量整体是好的。主产区安徽一等麦的占比超过85%,市场反应也可以体现出来,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高,收购价格好。但部分沿江地区是小麦赤霉病的病窝子,也就是这些区域常年赤霉病发生比较重,主要是受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影响。赤霉病发生重,呕吐毒素可能就偏多。我们监测去年这一区域赤霉病的病穗率在30%以上的面积有100万亩左右,占全国小麦面积的0.3%左右。这部分小麦基本上都是定向收购,主要用于加工工业酒精,没有进入食用环节或饲用环节。
关于今年小麦生产,去年冬麦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秋汛,小麦播期普遍推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各地采取了超常规举措,全力以赴抓好秋冬种。据农情调度,冬小麦的播期虽然晚了一点,但面积基本落实了,基本保持稳定。基层同志讲,今年大部分小麦都能够足墒播种,特别是常年一些播不下去的旱地麦今年也播上了,而且出苗较好,晚播麦的地块加大了播量。今年11月份、12月份气温总体是偏高的,所以冬前的积温偏多,小麦冬前生长好于预期。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晚播麦比例比较大,冬前的苗情长势确实弱。专家分析,小麦的生育期比较长,回旋余地很大,过去也有播期推迟的时候,只要冬前播下去了,开春后管理措施跟得上,夺取丰收还是有希望的。
刚才曾总师讲到,今天是大寒,农谚讲“大寒三白定丰年”,大寒这一天下雪了,是个好兆头,但是还有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按照中央要求,已经制定了保夏粮小麦丰收工作方案和技术预案,一开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就把力量扑下去、压下去,立足“早”字,抓好“促”字,增肥追肥、促弱转壮,防病控草促健壮,千方百计夺取今年夏粮小麦丰收,为全年粮食稳定发展赢得主动。
来源: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