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近年尾,小麦价格加速下跌,玉米行情再变。今日国内小麦落价成为主趋势,各大面粉企业年前备货完成,参与拍卖锁定节后粮源成为主趋势,静待节后市场走势。其中,德州北益海今天落两次,最新价格1.43元/斤,河北金沙河也继续回落,最新价格1.445元/斤。
而在玉米市场,上涨步伐终于未能持续,今天具有代表性的临清德能,寿光巨能等均出现了下调,特别是临清德能在跌入1.3元以下之后继续下调至1.296元/斤。当下行情对于东北企业而言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一旦跟随着华北下跌,后期采购成本会大增;若不下调,春节后的进口冲击能否顶住也值得关注。在后面的粮食概述中我们会做进一步的详解。
另外有消息称,中储粮450万吨一次性储备将于下周执行,对于此消息我们并未达到确切的官方信息。
2.饲料粮进口究竟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在昨天的资讯中我们初步分析了当下我国粮食需求的主力来自饲料,进口粮源中也基本是以饲料粮为主,很多网友提出,这对我们的粮食安全会有影响吗?
根据了解,这几年我国仍在实施政策性收购的品种主要是小麦和稻谷,其中稻谷因供大于求,政策性收购对市场影响较大,稻谷库存也持续保持在1.4亿吨以上的水平。但在另一个主食品种领域小麦市场,据不完全数据显示,近2年托市麦收少卖多,两年共收650多万吨,但同期却在饲料替代下,累计销售了超过5000万吨的库存,其中2020年销售数量约为2323万吨,2021年销售数量为2872万吨。
截止目前我国临储小麦库存已经剩余不足5000万吨的水平,按照目前的趋势,2022年预计库存会进一步下降至2000万吨以内的水平。
我们想说的是,在绝对的粮食供应方面,消费者最基本的食物供应是可以保障的,但在从供应趋紧向供应绝对短缺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低收入群体可能会无法忍受价格的巨幅波动——从这个层面而言,粮食安全不仅仅只是主食品种供应充足,而是在特定生活水平下的食品供应问题。
3.关于我国粮食流向的概述。

首先我们来看小麦市场,目前我国小麦种植的小麦主要是冬小麦和春小麦,其中冬小麦产量占整个小麦产量的90%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以及湖北等地,春小麦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少数地区。
由于区域饮食习惯的问题,小麦的消费也基本集中在这一区域,而且在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在小麦主产地实施托市收购政策以来,伴随着产区小麦价格的走高,大型的面粉加工厂也逐渐向这些地区集中,因此小麦的流向主要就在这几个省份之间,其他省份调运数量不是很大。
除了国产小麦外,这两年我国小麦进口也增速明显,主要通过华东、华南一带进入国内,流向比较大的除了上述几省外,还包括广东省,小麦的进口主要来源地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以及乌克兰等国家。2021年这部分小麦的进口接近1000万吨。

其次我们来看下稻谷市场,稻谷种植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和东北的黑龙江,品种分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其中北方地区主要是粳稻,南方则以籼稻为主。从消费群体来看,南方省份较为喜欢籼米,而北方人喜食粳米,但这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在南方工作,北方粳米在南方的消费市场也逐渐有扩大趋势。
另外,由于南方籼稻产量大,价格相对偏低,部分低质的籼稻成为集体用餐的首选粮。因此,在我国稻谷流通市场,呈现着籼稻北上、粳稻南下的局面。
除了国产粮之外,我国同样会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以前的进口基本以越南、泰国的高端大米为主,目的是满足高端需求。但这几年随着国内需求的变化,一些低质稻米进口逐渐成为大米进口的主要商品,这部分大米一部分是用来国产大米掺兑,以便减低大米成本,一部分则是直接用在饲料领域替代玉米。主要进口国包括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2021年这部分大米的进口数量逼近500万吨的水平。

第三我们来看下玉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米是我国唯一一个处处是产区的品种,但就绝对产量而言,北方春玉米和黄淮夏玉米是核心主产区。
在玉米的贸易中,主流趋势是北粮南运,即东北三省的玉米向华北、华南运输,黄淮地区的玉米向华南、西南运输。但这些年随着华北地区本地玉米消费量的增多,目前全国玉米可以大量外调的主要由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来完成,即东北三省一区供全国。
这也是为何在玉米供应紧张的大环境下,东北企业会想方设法留住本地粮的根源:华北、华南如果玉米短缺,还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但东北一旦玉米短缺,靠进口的话其物流成本会更高。
而在进口方面,我国玉米进口以美国为主,这两年乌克兰进口量也能占到一些比重,主要流向地为华南和华北地区。

第四,我国大豆种植区域主要在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另外在河南、河北和湖北也有少量的种植,但除了黑龙江外,其他地区的大豆基本是作为食品豆来用的。而大豆进口则遍布我们的东部海岸线,从北边的辽宁,一直到南方的广东,在正南方向的广西等,都是大豆进口的主渠道,而我国的大豆压榨项目也基本呈现这种线状分布。

第五,虽然花生油在北方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花生产量在我国和大豆差不多,种植分布十分有限,加上单产不高,这也是花生油价格高、销量不大的主因。花生油生产企业也基本以山东、河南为主。
这几年我国开始逐渐加大对国际花生的进口,来源主要是非洲的苏丹、塞内加尔以及美国,但就全球范围来看,数量也很难有大的扩大,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花生产地,数量也还不到2000万吨。

第六,如果花生油在北方受欢迎,那么菜籽油就是南方人的最爱,特别是四川,菜籽油消费一直是主打。但同样的是,受产量制约,菜籽油的整体消费量也不大。
但比花生要好些,因为花生是食用和榨油各占半,而菜籽主要就是榨油,且出油率也不比花生低多少,因此菜籽油在我国的消费仅次于豆油和棕榈油,位居第三位。
目前我国菜籽压榨工厂主要分布在长江一线,前几年随着加拿大菜籽进口的增多,逐渐在华南、华东一些企业也开始压榨进口菜籽。
这里就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选取长江一线,一是这一带是国产菜籽的主产区,一是利用长江的船运可以降低成本。一般来讲,在大宗商品市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选择汽运,超过这个距离的选择火车或者船运是最佳的选择,比如东北玉米运往华南,就是通过船运来完成的,可有效降低成本。

最后,从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大宗粮食作物流通中,基本就是以东北三省的玉米和江南地区的稻谷为主,一是北粮南运,一是南粮北运。
而在进口市场,基本是以沿海的港口为主进行分销。截至目前,我国对小麦、稻谷和玉米的进口依旧实施的是配额管理,即在关税配额内的这三大粮食进口征收1%关税,不在配额内的最低关税是65%,大豆进口关税是3%,油菜籽则为9%,从今年起苏丹及塞内加尔花生进口关税将降为零。
注: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公开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官方公布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