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最新消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话题,会议的相关表述为: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对比一下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粮食相关的表述为: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
针对这次的会议,主要有两大看点: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这两个提法,都是首次出现,话讲的很重,意思也很明白。
为什么要在此时如此重视粮食安全?
咱们可以看一下今年的粮食进口数据:
根据海关发布的数据,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5094.3万吨,同比增长20%,已然超过了2020年全年进口量的1.42亿吨。这也是自2014年粮食进口量首次破亿吨以来,连续8年维持在1亿吨以上。
从进口的构成来看,1-11月大豆进口量为8765.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8.07%,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14万吨,下降5.55%。
1-10月份(11月份具体品种数据暂未公布),累计进口玉米及玉米替代品4984万吨,同比增长138.24%。
从口粮来看,2021年1-10月份,小麦、稻谷及大米的进口量分别达到了808万吨、390万吨,同比增长20.8%、85.1%,但和国内粮食总产量相比,占比分别仅为1.18%、0.57%。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小麦、稻谷(大米),中国的自给率很高,并不需要担心;
粮食安全问题,主要在大豆和玉米。大豆是用来榨取食用油,而玉米及玉米替代品,主要是生产饲料养猪。
现在既要保证“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扩种大豆和油料”,这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要扩种大豆和油料,那就会挤压主粮的种植面积,那饭碗里的中国粮就会减少。
我国大豆平均亩产约为135公斤,与美国的平均亩产170公斤仍有一定差距。按照目前的形势,今年我国将进口9000多万吨大豆,如果按照亩产135公斤计算,需要7亿亩耕地,即便按照美国的平均亩产170公斤,也需要5亿多亩耕地。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中央提出的方法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按照本人的理解,主要是三方面:
宏观层面: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也就是18亿亩地都应该种上粮食;
农田层面: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就是要建设高标题的农田,提高单位产量;
人的层面: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田间管理。就是要通过发挥人的力量,提高产量。
藏粮于技,也是三方面:
种子: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农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指的是大棚种植)。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安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特别是“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句话,未来有可能会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样,被反复强调!
接下来,还有中央一号文件的预期。
综合上面的分析,从投资的层面来说,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主要利好两大行业:种子(特别是大豆种子)和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