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听到鸭叫声了,以前漫山遍野都是鸭子,现在农户基本上不养了,只有少数的大户还在养。”已经听了30多年鸭叫声的雨城区草坝镇林口村村民,现在听不到鸭叫声反而觉得有些不习惯了。
6月1日,记者在草坝镇林口村二组采访时发现,全村原有的种鸭养殖场有一半以上已经废弃,昔日漫山遍野的鸭子已经不见了踪影,仅林口村二组原有的13户养殖大户,如今只剩下5户,10多个孵化坊如今已经所剩无几,农户养殖已经没有了。曾经为草坝人民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的鸭子缘何逐渐远去?草坝的鸭儿为何不叫了?
昔日脱贫致富领头军
草坝镇幅员面积45.2平方公里,位于雅安市东南10公里,北与名山县接壤,东与眉山市洪雅县毗邻。全镇耕地面积1.51万亩,区域内小沟、小河、稻田众多,占有水禽业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古以来草坝农民就有养殖鸭子的传统。
从1979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鸭子从副业逐渐变成草坝镇农民的主业,全镇80%以上农户从事水禽业,先后涌现出以兰家兄弟、吕家兄弟、胡家兄弟为代表的集孵化、养殖为一体的养殖大户。后来,谢家兄妹又迈上了水禽养殖、宰杀分割、卤制品加工、羽绒制品加工营销之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形成“种鸭孵化—分户饲养—禽病防治—饲料加工销售—宰杀分割—卤制品加工—羽绒加工—布匹辅料销售—羽绒制品加工”产业链条。
产业链条中仅种鸭孵化一项就给农户增加不少收入,种鸭苗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角钱一只,一直攀升至5、6元一只。“5、6元一只鸭苗,每出一批鸭苗有些大户一次就可以赚几十万元,赚安逸了。”已经为养殖大户喂养了5年鸭子的林口村二组村民田整义说。
在草坝鸭子的发展历程中,草坝鸭子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是从传统放养发展到具有一定科技程度和具有标准化养殖示范饲养,二是由单一的养殖发展到一条龙生产,三是由零星饲养发展到产业集群,形成了省内乃至国内都独具特色的龙头产业链经济。
全镇17个行政村,总人口22216人,至2008年底,全镇实现水禽产值3.5亿元,农民水禽产业人均纯收入2800元。每年下半年,在草坝镇的带动下,全镇及周边有8万人外出,在全国各地从事羽绒制品加工营销,形成了1万多个羽绒产品经销、加工个体户,草坝镇迅速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羽绒集散地。
很快,草坝镇在全省脱颖而出,成为“省级100个重点试点镇”、“省级科普示范镇”、“省级创业之乡”、“市级文明单位和市级科技示范镇”。2007年,又被列为雅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批两个试点乡镇之一,并以水禽(天府肉鸭)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试点镇的主导发展产业。
昔日,“小鸭子”大大促进了草坝的经济腾飞。
鸭叫声渐弱原因调查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草坝的鸭子也未能幸免。“刚开始,种鸭苗最高达到4.5元一只,金融危机暴发后价格急剧下降,最低落到0.2元一只。种鸭蛋2元一个,28天孵化电费、人工费加在一起,一只成本就已经达到2.5元以上,一年我就赔了100多万元。”雅安市兴望水禽繁育养殖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兰艳明说。
2008年,兰艳明与兰新智、兰艳军一起,建立了雅安市兴望水禽繁育养殖农民合作社,形成了饲料供应、种鸭孵化和水禽养殖为一体的水禽养殖产业。仅2008年,他一人种鸭养殖就达到7000多只。6月1日,记者在兰艳明的养殖场看到,整个养殖场累计种鸭不超过2000只,曾经的大同饲料在金融危机之下不得不改行投资。
养殖成本上涨
仅饲料就占售价的一半以上。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2008年人工工资每月1000元左右,现在人工工资每月近2000元。为了减少成本提高收益,养殖户基本上把目光放在了养种鸭上,种鸭蛋基本保持在2元一个。2008年以前,1700只左右的养殖场,一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现在收入不超过6万元。“鸭子产蛋高峰期,产蛋量可以达到9成,每年高峰期4个月左右,高峰之后每天就开始逐渐减少,老板以前有5个养殖场,现在已经关了3个。”田整义说。
由于大同饲料加工企业的改行投资,现在草坝养殖户基本上都使用通威饲料,也无形加大了养殖成本。
昔日良田变茶地
记者采访发现,整个林口村已没有一块稻田,到处是绿油油的茶地,昔日漫山遍野的鸭子已经失去生存空间。“以前水稻收了以后,养殖户就可以把鸭子赶到田里放,可以节省不少粮食。现在不行了,没有放养的地方,全吃饲料,成本高。”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记者。
在林口村外一条小河里,可见零星养养的鸭子。不远处,两个养殖场已经被废弃,一个养殖场已经改成了养鸡场。
羽绒市场衰退
2008年之前,羽绒最高时价格每公斤达32元,养殖场饲养员每天从水池里收集鸭子掉落的羽毛就可以卖到40元左右。每个月光捞羽毛比每个月的工资还高,而现在羽毛一公斤4元钱,已经没有饲养员再去捞鸭子掉落的羽毛,许多饲养员不得不改行。
在林口村的小河中和兰新智、兰艳明的养殖场,记者发现漂浮的羽毛随处可见。“我们现在已经不捞羽毛了,不值钱。”田整义说。
经历了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亏损的兰艳明,在2011年终于迎来了赢利的春天,全年赢利30多万元。2012年,兰艳明已经投入100多万元,目前种鸭蛋依然是2元一个,种鸭苗每只只有1.3元,现在他的种鸭已经发展到5000多只,每周孵化出种鸭苗15000至18000只,目前他还处于亏损阶段。“孵化生意就像在赌博,风险比较大,有时候会血本无归。我相信今年会好一些,鸭子产业会慢慢复活。”对于未来,兰艳明满怀信心。
在兰新智已经停业4个多月的废弃养殖场,记者见饲养员田整义正在忙着打扫卫生。“现在种鸭苗正在小河里养着,等长大了就要全部赶上来养,这里很快就会恢复养殖。”田整义说。
2009年,天府肉鸭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在草坝镇开始实施,建设规模为年出栏40万只以上的天府肉鸭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3个,即雨城区草坝镇欣源小区、粟子小区、香花小区,项目总投资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20万元以上,增加天府肉鸭加工产值2400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以上,标准化示范小区农户户均纯收入6到8万元,养殖达到无害化、环保化,并可示范带动农户步入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环保化的现代水禽产业发展之路,将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习记者 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