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东北地区玉米上涨加速,部分深加工企业一天涨两次。
最新数据显示,今日黑龙江龙凤玉米收购价格1.145元/斤,涨2分;新和成1.135,涨1.5分;绥化昊天2270元/吨,涨20元;中粮公主岭三等2360元/吨;吉林燃料乙醇11月2日起上调至2450元/吨,涨20元。
随着东北的上涨,华北玉米冲高趋势开始提前,当前华北玉米最高收购价格已经达到1.465元,1.4元上方位置也聚集了大量的企业,距离上半年的高点也仅差不到4分的距离,表明市场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2.小麦强势补涨之后面临方向选择,呈现高位震荡整理态势。
据悉,在今年秋粮上市、玉米出现短暂回调的时间里,小麦价格保持了强势的补涨行情,但近来随着小麦玉米价格接近持平之后,小麦市场上涨动能有所减弱,价格出现高位整理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今日利生梁山公司小麦收购价格1.365元/斤,落5厘;德州益海嘉里1.375元/斤,下调5厘;发达面粉平原公司1.375元/斤,落5厘;青援食品1.37元/斤,涨1分;乐陵鲁庆面粉雨前麦1.37元,混合麦1.365元,雨后麦1.36元,涨5厘。
尽管市场目前对于小麦饲料消费开始有所分歧,但从每日粮油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在面粉需求弹性不大的背景下,今年的饲料消费依旧是小麦价格能否继续走高的关键因素。
3.两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创新,或能解决我国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从大的方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肉蛋奶等中高端食品需求会继续呈现出放大趋势,这样决定了未来我国粮食需求还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在现有耕地、水及生态资源的限制下,一方面寻求国际粮源,一方面寻求科技突破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进口方面,从每日粮油对上半年的粮食进口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前三季度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六个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巴西和美国,占我国前三季度粮食进口总量的70%以上。
此外,进口粮食中,大豆和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整个进口量的90%以上。
好消息是,近一周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先后公布了两条诺贝尔级别的科研成果,分别是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和一氧化碳合成蛋白技术。
其中一氧化碳合成蛋白有望结束我国大豆大量进口的历史,而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将会有效减少玉米在工业用粮方面的需求。据悉,目前一氧化碳合成蛋白万吨量产项目已经在建,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会有效缓解我国的粮食供应问题,对全球的农业生产也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渠道。
4.调控效果显现,尿素价格暴跌400元/吨。
在很多种地农民的理解中,化肥价格是和粮价挂钩的,粮食价格上涨,农资就跟着涨,但今年以来化肥价格的翻倍上涨,让大家看到,原来化肥和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随着国家加强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各地化肥价格出现了暴跌行情,最高一日跌幅达到400元,当前市场尿素主流报价已经集中在2800元左右的位置,山东、河北、河南等几个粮食主产省更是跌到了2600-2700元的位置。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本轮粮食价格出现异动主要来自玉米供应紧张,但玉米供应紧张有很大一部分与玉米燃料乙醇有关,但同期,我们又大量用煤炭等传统能源生产化肥出口,好像饶了个怪圈。
即,玉米生产生物燃料,补充国内传统能源不足问题,但同期我们又利用能源生产化肥进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