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意到有媒体报道,我国的种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请问情况如何?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国猪肉消费和全球消费演变趋势类似,也由短缺时期的脂肪型逐渐过渡到供需基本平衡时期的瘦肉型为主,发达国家这一转变远早于我国。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关于种猪进口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相互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我国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因此,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完全不引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关于地方猪的问题,我国现有地方猪种83个,品质好、风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长得慢、瘦肉率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瘦肉消费需求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导致养殖规模不断萎缩,资源群体缩减。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6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开展了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应该说实现了应保则保。同时,以用促保,利用地方猪种培育了30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一批黑猪品牌加快进入市场,逐步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的需求。下一步,在全国实施新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一是实施大规模的主导品种联合育种,尽快实现生产性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优质种源供给。二是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今年已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家底以后,将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三是大力推进地方品种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优质特性,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谢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迪 王艳 祖祎祎
图片:中国网视频:祖祎祎监制:杜兰萍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