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网资讯 随着美国农业部周二公布最新一期的全球农业供给预测(WASDE),玉米、大豆期货受产量预期显著下滑影响显著上涨。
截至北京时间1月13日02点30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3月大豆合约上涨3.61%,报1422美分/蒲式耳;3月玉米期货触及5%的涨幅上限,报517.2美分/蒲式耳。
或许,这才是近一年来农产价格炒作最大的赢家。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除了大豆出口业务略弱于巴西外,在其他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市场,美国均位居排头兵,每年的粮食出口贸易量占全球的15%左右的份额,是名符其实的巨无霸。
这也是为何美国农业部数据能够对全球粮食交易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的主因:在农产品等大宗交易领域,一直都是卖方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都没有太大的话语权,更别说其他粮食进口国。
从我国当前的进口数据来看,近几个月我国的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主要来自美国。
资料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等国家一方面利用庞大的耕地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财政支持补贴,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廉价粮食生产体系,这套体系一方面在确保自身供应的同时,还将全球不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逼上绝路。
在农产品自由贸易框架下,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将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绑上了同一辆战车:要么各国比拼财力,进行补贴生产、竞争;要么让出农产品市场,由强国提供粮食和一整套食物体系。显然,穷国政府财力不足,无法给本国农民提供足够的补贴,只能选择后者。
这是一场比拼财力的战略竞争,而对于我国而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依靠传统育种、化肥、农药等力量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消费升级,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我们的耕地资源却面临着更大的不足。
数据显示,长期掠夺式的生产使得国内的耕地地力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出现重金属超标,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更让耕种环境遭受破坏,病虫害日益严重,水资源愈加紧张。
更为担心的是,尽管粮食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但在我国小农经济下,这种优势因其他社会商品的涨价而被抵消殆尽,越来越多的种植者并不满足当前的种植收益。
这是一种悖论:不进口,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环境会更加恶劣;若进口,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抵挡低价进口粮食的冲击,进而会造成更为恶劣的粮食供应问题。
而从未来的价格走势来看,目前国内粮食价格均处于历史高位区。
作为对比,从近10年情况看,国际粮食价格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中小麦、大米、玉米价格分别比2012年的高位低31%、10%、43%,小麦、大米、玉米每吨价格分别较国内低约230元、100元、750元。
换句话说,当前美国农业部点燃的农产品多头情绪还会给国际粮价构成上涨支撑,那么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走高,国内粮价又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