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肉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14 9390
核心提示: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肉鸽已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类肉用家禽品种。近年来该产业规模增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肉鸽已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类肉用家禽品种。近年来该产业规模增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但与猪鸡产业相比,肉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匮乏,行业生产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导致其所面临的许多共性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将就当前肉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作一综述,以期为推动我国肉鸽产业高效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前言

我国肉鸽饲养量占世界饲养总量的8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鸽饲养和消费国。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加和养殖企业的迅猛发展,肉鸽已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家禽品种。2016年我国种鸽存栏量约为3700万对,年产出乳鸽约5.9亿只。

在肉鸽养殖地域分布方面,目前仍以广东等地发展较快,2015年广东省种鸽存栏约1500万对,上市肉鸽近2.6亿只。广东的肉鸽行业生产水平、产业集中度、龙头养殖企业及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且规模较大的企业较多,已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1]。此外,江苏省、安徽省年饲养量也在稳步增加,淮阴等地在种鸽品种培育和蛋鸽养殖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

在销售方面,肉鸽多以鲜活产品出售为主,且多销往高档酒楼、特色餐馆或 “产、供、销”产业链式供货。随着我国物流运输产业的快速兴起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速递冰鲜肉鸽已成为新的销售渠道。

2. 肉鸽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肉鸽消费市场的不断增加,肉鸽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在肉鸽养殖逐渐从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发展,从原始粗放的饲养方式向集约化生产转变过程中,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尚未建立肉鸽良种繁育体系、缺乏科学统一的饲养标准和疫病防控体系、缺少专业服务肉鸽养殖的设备制造与环境控制企业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肉鸽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肉鸽产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种鸽品种混杂、生产力下降

当前,我国养殖的种鸽多为国外引进品种,如美国王鸽、蒙丹鸽、泰深鸽和卡奴鸽等,再经过留种扩繁和简单的杂交利用。没有完整的规范的系谱资料,尚未建立肉鸽繁育体系,也未形成自主培育、广泛应用并被通过国家审定的肉鸽新品种[2-3]。国内关于肉鸽育种的研究机构匮乏,中小型肉鸽养殖企业更缺乏育种意识和技术支撑,不注重品种的选育,导致种鸽近亲繁殖,品种混杂,生产力普遍低下[4]。

2.2肉鸽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及其营养需要不清

肉鸽饲料多以原粮为主,其常用饲料原料如豌豆、玉米、小麦、火麻仁和高粱等的营养价值,在肉鸽上不同于其他家禽,也因家鸽的品种或生长发育阶段而存在差异。同时,肉鸽生产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营养需要。如有研究报道,日粮能量为11.80-12.56 MJ/kg,蛋白水平为15.5-22.0%时,种鸽和乳鸽的生长性能均有较好表现,但营养需要量的范围跨度较大,该营养需要无法在生产上采用[5-9]。多数的从业者往往根据经验或根据肉鸡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和饲养标准配制日粮,从而造成肉鸽饲料的随意性和营养的不平衡性,导致饲料营养供给不足或过量供给,致使种鸽和肉鸽生产效率低下。关于肉鸽代谢所必需的钙、磷等矿物元素以及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等主要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更是知之甚少。

目前种鸽和肉鸽养殖多采用传统的混合原粮饲喂方式,这与现代饲料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也不利于肉鸽产业化和高效生产。虽然有部分企业试图研制肉鸽颗粒料来替代混合原粮的饲喂方式,但实际生产面临诸多问题,如肉鸽生长速度降低、乳鸽脱毛率显著增加等问题。另外,根据肉鸽的生长习性,在供给日粮的同时,还需供给保健砂,从而保证肉鸽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和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目前,市场上保健砂的类型多样,品质参差不齐,部分未经高温灭菌或在天气潮湿季节易在保健砂槽上粘结,导致霉变,严重影响了种鸽生产潜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鸽乳分泌机制不清、人工鸽乳与辅助哺喂技术尚不成熟肉鸽出壳后不具备独立采食能力,从出壳到上市,乳鸽生长的全过程主要以双亲嗉囊分泌的鸽乳为主要营养物质来源,鸽乳在乳鸽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0-11]。国内外学者对鸽乳的组成进行了概略分析,新鲜鸽乳具有高蛋白(9-13%)、高脂肪(9-11%)和低碳水化合物(0.9-1.5%)的特点,能量水平为6.4 kcal/g[12]。但据此配制人工鸽乳饲喂乳鸽,却导致乳鸽生长性能下降、成活率显著降低,提示除已知营养物质外,鸽乳中的其他活性成分对乳鸽健康生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鸽乳中含有IgA、IgG免疫球蛋白与表皮生长因子类似的“鸽乳生长因子”、转铁蛋白、结构与乳铁蛋白相似的糖蛋白等活性物质[13-14]。然而,目前对鸽乳中的生物活性因子及其功能知之甚少,加之鸽乳分泌机制尚不清楚,这或许是制约人工辅助育雏技术难以取得突破的瓶颈所在。

目前肉鸽生产方式是:乳鸽从出壳到上市,生长的全过程都由双亲(或保姆鸽)喂养,种鸽抚养后代的任务繁重,也不利于“全进全出”饲养模式的推广。采用人工鸽乳进行人工哺喂,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大幅度提高种鸽的生产效率,也更利于疾病防控。但与此同时,人工哺喂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在当前人口红利不再的情况下,如何平衡上述冲突,值得探讨。

2.4 尚未建立统一的卫生防疫体系,肉鸽疾病多发且病情复杂鸽新城疫(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养鸽单位,是各类鸽病中发生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病。此外,禽流感病毒近年来也在部分鸽场检出,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我国在研制鸽新城疫和鸽的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但至今尚未上市。目前没有专门的鸽源疫苗,多数鸽场使用鸡源疫苗来预防,效果不一。此外,大多鸽场对于鸽沙门氏菌病、鸽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鸽毛滴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也无章可循,尚未形成规范的防疫程序,最终导致肉鸽疾病多发,难以防控。

2.5 肉鸽专门的养殖设备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肉鸽规模化养殖是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规模化的养殖离不开专门的养殖设备的支撑。目前,肉鸽养殖多以人工喂料投料,人工饲喂工作量大,饲料浪费率高,饲喂精细化水平低。饮水设备也较为简陋,水槽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种鸽和乳鸽的生产效率低下,死亡率增加。清粪也多采用人工清理,每周或者更长时间清理一次,给疾病防控带来挑战。鸽蛋的孵化设备也多参照鸡蛋的孵化设备和孵化流程,孵化率和健康雏率均严重偏低。

2.6肉鸽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养殖管理粗放

目前,多数企业肉鸽养殖规模仅有3000-5000对,超过5万对的养鸽企业屈指可数。我国最大的养鸽企业温氏集团肉鸽存栏也仅有30万对左右,这与其他畜禽品种如猪、鸡、鸭的养殖规模相比,肉鸽的养殖规模普遍偏低。

肉鸽生产企业多为个体农户经营,规章制度极不健全。多不注重品种选育、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等技术投入,采用自然孵化和自然哺育的饲喂模式,导致肉鸽养殖水平普遍较低,平均一对种鸽出产乳鸽多低于16只/对/年,超过20只/对/年的养殖企业较为罕见。

3. 肉鸽产业化发展对策

在肉鸽产业生产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诸多共性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应充分借鉴其他畜禽品种发展的经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解决制约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3.1 加快肉鸽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肉鸽产业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个体零散养殖无法形成市场效应,更谈不上发展。为了保证肉鸽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肉鸽养殖应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形成地方特色、区域优势。肉鸽的规模化养殖,可保证资金、人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足够的投入,进而形成规模效益,更利于市场的销售。

同时,建议国家将肉鸽产业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肉鸽产业品种培育、营养需要、疾病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技术研究,制定品种、饲料、产品加工、质量和卫生标准,加大国家和政府的科技投入,促进肉鸽产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其产业的健康发展水平。

3.2 建立肉鸽良种繁育体系,培育高产优质肉鸽新品种与其它禽类品种相比,家鸽的生理生殖特性决定了其品种选育的难度和周期长短。在种鸽品种选育过程中,针对近亲繁殖、留种自繁的现状,应借鉴其他家禽品种选育的成果,结合功能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可适时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补充种源,建立健全完整、系统的档案制度,不断选育和提纯复壮,进而完善肉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品种的质量。

可借鉴鸡的人工授精技术,避免种鸽自然交配受精率低等弊端,加快种鸽优良品种培育进程。种鸽早期快速雌雄鉴别技术对品种繁育和肉鸽生产均有重要意义,是肉鸽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应加以推广和应用。在肉鸽飞棚放飞阶段可将公母分开饲养,避免早期配对,也更利于配对上笼后其生产性能的发挥。此外,在种鸽培育过程中是否可进行断喙处理,改变其啄羽毛习性,解决其对子代的啄羽问题。

3.3 尽快制定肉鸽的饲养标准,促进肉鸽产业提质增效研究肉鸽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探究其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是发挥其品种潜能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前提。肉鸽对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研究尚未达到如鸡、鸭一样普遍和深入,其缺乏科学、统一的肉鸽饲养标准。且肉鸽品种繁多,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如种鸽、青年鸽和乳鸽的营养需要不同。因此,应制定不同阶段肉鸽的饲养标准,实现肉鸽饲料营养精准供给。

鉴于目前的生产方式,在营养需要的研究中,既需要考虑乳鸽的生长需要,又需要考虑种鸽的繁殖需求,应剖分乳鸽生长、种鸽维持、哺喂和繁殖的营养需要量。此外,应开发能够提高种鸽繁殖性能和乳鸽生长性能、肉品质和抗病能力的功能性添加剂,为肉鸽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3.4 探究乳鸽合成机制,开发早期育肥技术

乳鸽生长过分依赖于双亲嗉囊分泌的鸽乳,严重制约着种鸽的高效生产,造成优良种源的浪费。开展鸽乳分泌机制及其调控研究,是现阶段实现乳鸽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鸽乳全组分解析,筛查鸽乳中关键的生物活性因子,是实现人工鸽乳配制的关键。探明其合成机制和鸽乳全组分,配制人工鸽乳,开展乳鸽人工哺喂,可缩短种鸽繁殖周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3.5 建立统一的疫病防控体系

肉鸽养殖至今没有建立统一的疫病防控体系,如采用鸡新城疫疫苗防控鸽新城疫疾病。建议针对养鸽业危害比较严重的疫病开展技术攻关,如研制肉鸽专用的新城疫、禽流感和鸽痘疫苗,开发鸽副伤寒等细菌疾病和鸽毛滴虫等寄生虫病的高效、安全防治药物。加强疫病的防控工作,按规定进行接种免疫,定期检测抗体滴度,同时进行鸽舍和环境的消毒处理,做好鸽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树立“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从而降低疫病发生。

3.6 开发肉鸽专门化的养殖设备

养鸽设备主要包括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清粪、专门的笼具、鸽蛋孵化、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设施等。目前,肉鸽专门的畜牧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生产还完全依赖于人工养殖模式。应加快开发肉鸽养殖设备,建立标准化的鸽舍,改善肉鸽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浪费、人力短缺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推动肉鸽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进程,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鸽蛋的孵化设施多采用鸡蛋孵化设备,出雏率和健雏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快开发和应用鸽蛋专用的孵化设备,规范种蛋消毒与孵化流程。

3.7引导消费,推动行业转型与升级

肉鸽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具有高优质蛋白质、低脂肪含量低等特点。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从业人员,应加强舆论宣传和消费引导,突出肉鸽产品的绿色和健康理念,培育、扩大消费群体、挖掘潜在的市场。对于大中型肉鸽养殖企业,可实施集中屠宰、加工和冷藏,引导冰鲜鸽的消费,为肉鸽生产提供调节,保证市场正常供应。在鸽类产品销售环节,应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进行产品直销,将产品直接送达消费终端。对于餐饮企业,乳鸽加工也应有独特风味,不断丰富花色品种,以迎合消费大众品奇尝鲜的需要。

在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应确保肉鸽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国家也应加强对产品的检验检疫,推进产品标准化,实施名牌战略,推动 “产、供、销”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建设。

4. 小 结

肉鸽产业是绿色、环保的畜牧产业,其规模化养殖必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应加强对肉鸽优良品种培育、营养需要、疾病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尽快建立规模化养殖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战略。随着肉鸽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肉鸽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益填. 我国肉鸽业养殖现状、投资效益及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家禽, 2012, 34(4): 8-11.

[2] 沙文锋, 朱娟, 陈启康. 肉鸽养殖业: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J]. 南京农专学报, 2001, 17(2): 49-55.

[3] 曹永长. 肉鸽规模化养殖的现状及对策[J].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5,40(1): 18-20.

[4] 童海兵, 谢鹏, 卜柱, 许明. 肉鸽育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J]. 中国家禽, 2014, 36(9): 2-5.

[5] 吴红, 陈启康. 不同日粮营养水平对种鸽繁殖性能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2003, 15(1):61-64.

[6] 王修启, 李世波, 詹勋, 束刚, 饶崇行, 刘松慧. 肉鸽养殖“2+4”生产模式下种鸽的粗蛋白需要研究[J]. 饲料工业, 2009, 30(17): 59-60.

[7] 李世波, 王修启, 詹勋, 杨伟钧, 曾灼权. 不同粗蛋白质、能量水平对肉鸽育肥期生长性能的影响[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 12: 37-38.

[8] 高春起, 王晓慧, 胡小超, 严会超,王修启.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种鸽产蛋性能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7(4) : 1-6.[9] Yang M.C., Vohra P. Protein and metabolizable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and-fed squabs from hatching to 28 days of age[J]. Poultry Science. 1987, 66(12): 2017-2023.

[10] Gillespie M.J., Stanley D., Chen H., Donald J.A., Nicholas K.R., Moore R.J., Crowley T.M. Functional similarities between pigeon ‘milk’and mammalian milk: induction of immune gene express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microbiota[J]. PLoS One. 2012, 7(10): e48363.

[11] Hu X. C., Gao C. Q., Wang X. H., Yan H. C., Chen Z. S., Wang X. Q. Crop milk protein is synthesised following activation of the IRS1/Akt/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domestic pigeon (Columba livia) [J]. British Poultry Science, 2016, 57(6): 855-862.

[12] Shetty S. and Hegde S. Pigeon milk: a new source of growth factor[J]. Experientia. 1993, 49(10): 925-928.

[13] Gillespie M., Haring V., McColl K., Monaghan P., Donald J., Nicholas K., Moore R., Crowley T. Histological and glob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lactating'pigeon crop[J]. BMC Genomics. 2011, 12(1): 452-461.

[14] Bharathi L., Shenoy K., Hegde S. Bio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rop tissue and crop milk of Pigeons (Columba livia)[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Physiology. 1997, 116(1): 51-55.

[15] Gillespie M.J., Crowley T.M., Haring V.R., Wilson S.L., Harper J.A., Payne J.S., Green D., Monaghan P., Donald J.A., Nicholas K.R.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pigeon milk production–role of cornification and triglyceride synthesis genes[J]. BMC Genomics. 2013, 14(1): 169-181.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付费方式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会员管理制度  |  隐私政策  |  会员释疑问答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