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既是上级安排部署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既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禹城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省、市畜牧兽医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要求,统筹兼顾,真抓实干,认真做好“三区”划定和禁养区关闭搬迁工作。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在思路谋划上,坚持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工作力量。成立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禁养区关闭搬迁等领导小组,印发了《禹城市畜禽养殖三区(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实施意见》、《禹城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关停搬迁及限养区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整合畜牧、环保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二是统筹布局规划。将“三区”划分纳入全市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与农业农村发展、两区同建、小城镇建设相互融合、协调推进。三是统筹政策引领。对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搬迁,对限养区的养殖场规范提升、限制发展,对适养区的养殖场,土地优先流转、政策优先扶持、项目优先争取、资金优先倾斜。今年,我们将2600万元的畜禽养殖贴息贷款、3000万元的上级项目资金,全部放在适养区。
二、在工作推进上,做到了三个全面。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对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城市建成区、乡镇政府驻地等禁养区范围内的,按照不同畜种进行详细摸底排查,全面统计,为禁养区关搬和限养区、适养区整治提供了有力依据。二是全面压实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整治,压实市、乡、场三级责任。市级层面是监管责任,畜牧、环保、公安、监察等部门立足职能,各负其责,强化监管指导。成立联合督导组,对全市12个乡镇街道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督查,实行日报告、月通报。乡镇街道是属地责任,负责牵头推进辖区关闭搬迁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并列入环保“一票否决”,完不成任务的限期治理。养殖场户是主体责任,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切实把关闭搬迁任务落实到村、到场。三是全面开展整治。坚持堵疏结合、源头控制,禁养区内不能新建养殖场,现有养殖场必须限期关搬。限养区实行总量控制,适养区内的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全面整改提升。目前,禁养区内99家养殖场户,已关闭或搬迁41家,剩余11月底前全部关闭或搬迁。德州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重点督导的57家养殖场,有47家已建设粪污处理设施,11月底前全部完善。同时,针对摸排发现的污水直排、黑臭水体、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等12个突出环境问题,逐一列出问题台账,实行一场一策,挂牌销号。
三、在工作成效上,实现“三个提升”。一是畜禽产业的提升。禹城具有畜禽发展的传统优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特色畜牧业示范县,但长期以来,畜禽产业中传统、低端养殖占据较大比重。通过实施“三区”划分、禁养区关搬,开展畜禽污染综合防治,对小散乱污养殖场户进行关闭、改造、整合,促进了优势产业的聚集,有效推动了畜禽产业的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维多利亚奶牛种养加项目建成后,全市奶牛存栏量将达到4万头,将成为全省奶牛存栏规模最大的县市区。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争取了奶牛养殖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粮改饲示范县等项目,争取的上级政策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提升、粪污治理建设,有力推动了畜禽产业提档升级。二是生态环境的提升。通过关搬禁养区场户,完善适养区、限养区环保设施,有力提升了周边环境质量。我们积极引导大型养殖场区建设有机肥、沼气等粪污治理工程,荣辉绿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年生产有机肥2000吨,辛寨永强养猪专业合作社沼气沼液沼渣全部就地转化,沼气满足周边200户群众生活用气,实现了生态养殖。引进的投资4.5亿元的温氏养猪项目,采用发酵床分解技术,实现粪污“零排放”。今年5月份,顺利通过全省畜牧业发展绿色示范县验收。三是社会效益的提升。开展“三区”划分前,农村普遍存在村内养殖、村边养殖现象,污物、异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但由于监管责任不明确,取证执法难,群众反映强烈,开展活动以来,政策支持,职责明确,关搬了一批,提升规范了一批,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满意度普遍提高。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环保厅、省、德州市的要求,严格落实上级的各项安排部署,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