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经正式启用,在已经建成追溯体系的商超、农贸市场和专卖店,消费者只要扫下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知晓肉菜的来源。市民们纷纷表示,有了追溯体系,肉菜是哪来的一目了然,吃起来也更放心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为啥能记录下所有的流通信息呢?如何保证肉菜信息完整无断点?带着诸多疑问,1日,记者走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指挥中心,探访整条追溯链条是如何形成的。
蔬菜追溯从批发市场抓起
“一串追溯码咋能记下肉菜都从哪来的呢?”1日上午9点,在汇丰农贸市场,一位市民看着购物小票上的溯源码疑惑地说。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看似简单的追溯码背后,是大量的软硬件设备和技术做支撑。
在汇丰农贸市场办公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登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信息平台,检查当天各个摊位的肉菜信息是否一一上传。“每天早上都要及时录入信息并上传,如果哪家摊位当天的进货交易信息缺失,就要通知摊主补充完整确保追溯链条完整不脱节。”工作人员解释。
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我市蔬菜来源广泛――既有规模化合作社,也有周边农户自家种植――因此蔬菜流通追溯暂时从批发市场作为源头来抓。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蔬菜流通的环节是:供应方(菜农或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商超/农贸市场――零售终端(消费者)。以一车来自兰陵县的大葱为例,经营户在带着大葱进入建设追溯体系的批发市场之后,须由并采集记录溯源信息,包括:蔬菜是哪里来的、种植还是采购、向谁采购、采购了多少、分发给谁、以及检验结果等,同时要求经营户办理一张追溯实名IC卡,之后在批发市场内的任意一笔交易,都必须刷卡进行,这张IC卡就会记录下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以及商品品种、价格、成交量、成交额等信息,作为追溯数据的核心内容。当消费者挑好大葱在专门的溯源秤上称重时,这捆大葱就会生成一个追溯码,其代表的信心都在追溯平台终端存储。只要输入追溯码,系统就能根据这串象征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查到这捆大葱此前所有流通信息。
生猪屠宰前就要加上“身份证”
肉类流通追溯体系与蔬菜类似,并且稍微简单一些,因为纳入流通追溯体系的肉品都来自规模化屠宰企业。
当着记者的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登陆了临沂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后台,在监控数据一栏记者看到,8月1日当天有3000多条数据上传,以肉类为例,包括进出场信息、屠宰信息、一级流通信息等多个环节的数据都一清二楚。点开肉类追溯信息的最新一条,监控信息显示,这批20头生猪来自莒南大店,7月31日进入临沂市顺达肉联厂,于8月1日生成白条猪并于当天7点30分出厂,进入河东肉品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屠宰企业收购的所有生猪,在进场时需要登记养殖户或者收购商姓名、来源地、数量以及重量,这些数据上传后,追溯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批号,作为这批生猪的最原始追溯数据。加工好的白条猪出场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跟着进入之后的每一个流通环节。”工作人员说。
根据我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方案,在肉品流通环节,要求我市所有机械化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产的白条猪在供应市场前,应先进入建有追溯体系的猪肉批发市场,统一查验并换发可追溯交易凭证后,再进入零售市场流通。经营主体信息、生猪进场信息、屠宰加工信息、检验检疫及肉品交易信息应在录入后1小时内上传至市追溯管理平台,确保追溯链条全程无断点。
完善肉菜追溯还需多方发力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我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以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目前推行肉菜追溯系统的最大难处,在于经营者缺乏责任约束和行业自律。“正规商户总觉得多了一道手续,不愿意使用。而一些不规范的单位和经营者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不愿意接受。”肉菜追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这也直接制约了供应链中产品及经营者信息的采集。
另一方面,市民对于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认知的缺失也给推广增加了难度。“没听说过追溯,一直买菜买肉都是到市场找熟人买,或者去超市,一般不会问菜是从哪进的。”一位正在买菜的市民说。记者走访多家市场发现,即使是在建成追溯体系的商超,市民在购买肉菜之后却很少主动索要小票,这一现象也纵容了经营者的不规范经营行为。
“此外,来源信息登记是肉菜类食品追溯的基础,但是在蔬菜来源登记方面缺乏统一制度和依据,在索要产地证明时,常常感到证据不足、约束手段不强,从而导致蔬菜产地来源信息不清晰。”肉菜追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农产品全链条的追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覆盖所有农户、所有品种,批发市场、超市等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如何才能激发各个环节的参与积极性?对此,该负责人建议,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经营者、消费者认识到这一体系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加强对消费者的推广和引导,鼓励支持他们主动购买带有追溯码的肉菜,从而倒逼经营者主动加入肉菜追溯体系。此外,还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和部门职责分工,加大政策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建立责任约束机制,引导经营者逐步改善行为习惯,为追溯体系运行提供制度支撑,督促经营者诚信经营,实现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