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源源自于哪里,《蒙牛致癌奶源必须彻查到底以正本清源》一文中已追溯分析,但始终无法揭示事实真相。蒙牛方面27日表示,对于这批问题饲料的来源已经查明,但结果有待公布,希望在问题饲料的来源以及问题原奶的扩散面上,蒙牛稍后能给出消费者满意的答复。
查明问题奶源,有助于及时制止安全隐患。而作为拥有总资产100多亿元,职工近3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立20多个生产基地,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400多个品项,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乳业集团,却在命系乳品安全的重要质检环节失守,不得不引起强烈关注。
“由于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素未能检出。”字面意思是只是原奶质检员工作失误,不免引发消费者猜测:难道原奶到保鲜奶只经过一道原奶质检吗?
液态奶生产安全检测常规有几道?
要了解究竟,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液态奶的生产工艺。
液态乳品的生产包括三个最基本环节:收奶、灭菌与灌装。经从业人员介绍,从牛场挤出的奶进入储奶罐内,乳品加工厂就开始了第一步的检测,大致流程如下:
1、奶槽车内生奶需进行2小时抗生素的检测,确保其为阴性。主要检验指标有:蛋白质、脂肪、干物质、酸度、新鲜度、微生物。
2、将检验合格的鲜牛奶用抽奶泵抽出,对鲜牛奶进行初次过滤,除去鲜牛奶中的一些杂质并进行奶罐内部清洗。
3、利用净乳机除去牛奶中的杂质。
4、将除去杂质的鲜牛奶贮存在生贮罐中,此设备的主要是生奶的暂时贮备,为后面杀菌的牛奶流量起到缓冲作用。
5、对生贮罐中的牛奶进行巴氏120度瞬间消毒(约4秒),超高温利乐保鲜奶则是85度消毒,除去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便于牛奶贮藏,消毒后的牛奶便是保鲜奶。利乐超高温牛奶成为熟奶后还需进一步的人工配料。
6、将保鲜奶贮在奶仓中,等待取样抽检合格后进行配料。
7、依据贮奶仓中鲜奶的理化指标,将加工完的配料贮在预混罐中,待抽检合格后与贮奶仓中的合格鲜奶进行预混。
8、将贮奶仓中的鲜奶与预混罐中的配料在贮罐中混合均匀,后为超高温灭菌机或巴氏杀菌机供料。
9、供料经超高温灭菌或巴氏杀菌后即为半成品,进入灌装阶段。
10、液态奶在灌装后,一般还需经过入库冷却、检验等环节,这些环节因产品种类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短则几个小时,长则数天。
如果按这个流程,整个生产环节至少包含3道检测。当然,这个流程可能并不适用所有企业,但大致的步骤大抵如此。有着十年以上的乳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从业人员介绍:从牛场挤出奶,到装入储奶罐内运至工厂、杀菌、灌装、下生产线,质检渗入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保证出库的产品安全。蒙牛官网也称“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都要经过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从下图也可以看出,蒙牛对原奶的检验就有2道。
蒙牛乳业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体系(截自蒙牛乳业官网)
致癌奶到底是在哪个阶段被检出?
但如此层层检测,却唯独放行了黄曲霉毒素,那不合格的纯牛奶是到底是在哪个环节被检测出来的呢?
蒙牛副总裁卢建军解释,国家质检中心是在10月5日入厂抽检,该批次产品还处在保温期这一工艺流程中,产品下线不是马上入库,还要经历一个7~14天的保温期这一工艺流程,此后在10月19日我们自检时,抽检出该问题批次产品。随后进行了销毁,保证问题产品没有流入市场。
该问题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是10月18日,按规定,液态奶生产日期应是产品灌装时间,所以该问题批次产品的灌装日期是10月18日是毫无疑问的。按照上面解释,10月5日该批次产品还处在保温期,参照上幅图该阶段应该是储存检验阶段,10月5日入厂抽检,在10月18日之前,质检机构显然提取的样品是灌装之前的半成品。10月19日自检,随后检出该问题批次产品,均发生在10月18日之后,因此此时自检时这批次致癌奶显然已经被灌装了,进入了上述第10阶段,也就是图中的保温试验阶段。如此,蒙牛自检出不合格奶显然已是产品出库前的最后一道检测了。
“由于眉山工厂原奶质检员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这一批次原奶中超标的黄曲霉素未能检出。”也未提到有其他环节的质检失误,是每个环节都有检测但环环失误,还是根本就只有2道检测?
透明生产质控流程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资深从业人员介绍:从原料奶到液态奶的灌装、下生产线需要的时间约在24—36小时,为让消费者喝到最新鲜的奶,乳企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至市场和消费者手中。
于是7—14天的保温期又让笔者颇感纠结了:如果7—14天的保温期在灌装之前,为什么别人24—36小时就能完成的,蒙牛却需要7天以上?这个保温期,再算上原奶加工时间以及最后5—7天的保温试验阶段的时间,再加上物流配送和上架时间,得小半个月了,不禁为消费者的饮奶健康和蒙牛液态奶在新鲜上的竞争力深感忧心。
显然,对蒙牛液态奶生产周期上的操心是多余的,更应该关注的是蒙牛液态奶由于安全质控失误而导致的严重的产品安全隐患问题。在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中,黄曲霉素M1是必检项目,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居然没有自检出来,同样按照常规生产,液态奶的安全检测也应该渗透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进门一道出门一道就能切实保证“市场销售的都符合国家标准”的。
目前,消费者无从知晓到底问题出在哪一个或哪一些环节,亦不敢断言整个流程存有隐患漏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曾在9月26日接受了来自北京市各大区县的约500名消费者走进蒙牛乳业,参观生产全过程,于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此次事件后,蒙牛是有勇气查出问题,堵住漏洞,加以改良将生产质控全过程透明化,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