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出台了《海水池塘养殖清洁生产标准》,海水养殖将不能想养就养。若对海鸭实行圈养,也许就不存在真正的海鸭蛋了,这一产业何去何从。(见本报昨日A2叠3版)
的确,名声在外的海鸭蛋,之所以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关键之处在于鸭的生长环境。然而,在看到海鸭蛋质优价高,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富甲一方的养殖项目的同时,也应当知道,这种自然放养的养殖方式,对环境的损害和海水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目前大多数养殖户的养殖方式,还是处于粗放型的养殖,只在海边搭个简易的棚子就算是“养鸭场”了。缺乏必要的对污物收集处理措施,滩涂上随处可见鸭粪,臭气冲天。另一方面,在海鸭和海鸭蛋市场价格日渐看涨,销路良好的情况下,沿海农民甚至是一些外地投资者看中此门路的不在少数。随着投资者增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形成无序发展的恶果,势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与其担心《海水池塘养殖清洁生产标准》是否把养鸭纳入进去,倒不如关注如何规范自身产业持续发展来得实在而紧迫。
海鸭蛋,也应是“环保蛋”、“生态蛋”,才是真正的金蛋银蛋。面对推行养殖清洁生产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政府除了出台养殖标准,规范养殖经营行为,在“禁”的方面下功夫之外,也应在引导农民转型升级,在走生态化养殖方面多做服务。当然,养殖户也应尽快摆脱以资源创效益的依赖性思想,不断提高养殖技术的科技含量,这才是真正的、长远的“靠海吃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