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讯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沂南县是全国肉鸭养殖第一大县。这几年,当地政府和群众却越来越不愿意提到这个称号,因为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生活。今年初,沂南县决定彻底整顿污染源,可这项工作要牵涉到一大批农民的生计。无论是在当地政府还是养殖户的眼中,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生态保卫战。
再过几天,苏村镇贾希强家的肉鸭就要出栏了。这批鸭子有15000多只,销售的事贾希强并不担心,当地的肉鸭加工企业早就安排妥当了。
就在贾希强盘算经济帐的时候,在沂南县政府的会议室里,大家却在讨论着养殖背后的生态帐。郭琪是沂南县畜牧局的局长,从去年开始,他便着手肉鸭产业的污染调查。
沂南县共有接近五千个肉鸭养殖户、一万个养鸭大棚,每年出栏的肉鸭有4亿多只。这是一个年经济收益超过30亿元的大产业,可是,这个产业带来的污染也同样可观。因为绝大多数的养殖户搞的都是土法养殖,肉鸭粪便的清理全靠用水冲刷,一年下来,全县从鸭棚排出来的污水就有200多万方。
养殖污染引起了民愤,但怎么治却是个难题。沂南肉鸭养殖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链条,除五千多家养殖户外,还有45家加工企业和30多家饲料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了两万个。在郭琪看来,肉鸭产业不能说砍就砍。
从年初到现在,郭琪带领工作人员走访调查,制定的治理方案已经有十多份,直到前不久沂南县才最终决定对肉鸭养殖场全面实行环保改造,在村庄、水源地200米以内设置为禁养区,200到500米为限养区。这个决定也意味着,全县约一半的养鸭棚面临拆除或转产,3000多个大棚将改造环保设施。
贾希强有六个养鸭大棚,位置都在限养区里。这批肉鸭出栏以后,按照要求改造后还可以继续养殖,但总体八万多块钱的改造费用,还是让他一下子有点接受不了。责令停养改造的通知书,下发到了每一位养殖户的手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的肉鸭养殖全部停了下来。这个苦心经营多年、帮助当地农民增收的"肥鸭",会不会说"飞"就"飞"了呢?明天请继续关注走基层《肉鸭第一县的生态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