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行业危机的思考
任何企业和行业在自身发展中都会遇到问题,如果业内人不瞪起眼来纠错,时间长了就会长成毒瘤,蔓延成不可控制的行业危机。国外有很多企业的经验值得学习,出现问题马上出面整治,而不是刻意掩盖。禽流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动因,从全国来看,无论哪里曝出一例食品安全事件,都会拖累整个行业“背黑锅”。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硬件投入很多,软件投入也在增加,但一个现实问题是,食品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门槛低,谁都能干,再加政府监管跟不上等,自然问题频发。结果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行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不能让不法者受到严惩,消费者很难建立信任感。
当前,消费者一谈起鸡肉、猪肉,马上会联想起“药残”和瘦肉精,养殖过程中过度用“药”和滥用药正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上一个更大的脓包。有卖药的就有用药的,现在最根本的是要下狠劲掐断生产及售卖禁药和假药者的门路。作为外贸出口企业,在严格的国际检测面前,诸城外贸公司尝试过多种办法,例如,搞标准化生产、加强原料和投入品检控、联合相关部门组建诚信经营兽药平台等。随着市场的发展,建立这样公开的平台更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二 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思考
当下有不少消费者迷信进口食品,认为进口食品比国内食品标准高,而我们用于出口与内销的食品标准不一样,好产品都送给老外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都是同样的标准。为什么标准都一样中国消费者却“迷信”进口食品?最大的问题不是在标准上崇洋媚外,而在于国外监管得严,国内标准执行不够严。专业机构出具的统计数据证明.进口食品不合格检出批次比例远高于我们国产出口食品,这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畜产品。当前我国食品行业标准不算少,但在配套方面许多细节未有触及。只有用标准堵塞漏洞,企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这种标准约束下的产品才有竞争力,这种标准装备下的企业才有战斗力。
对于当前国人的消费恐慌,最根本的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管不到位。只有建立了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有一个可行的标准,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出口竞争力。
目前中国食品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外同样存在,只不过我们出口时对方标准严格,我们进口时,没有更多严格的标准去约束对方。例如,前些年,美国向中国出口鸡肉量大增,后来我们建议在进口标准上加上两条简单要求,一下子就刹住了他们对中国的出口风。国外对于标准的执行和监管值得大家学习,我们公司的产品出口到日本,要进行明令检查、批批检验,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只要一马虎,就会检出来,企业就会受损,从而没有声誉了。
三 对危机处理机制的思考
这个行业以后不可能不再有这种风险,今天可能是H7N9,明天可能是别的。最起码遇到事情有对策。有一个预警机制,再有应对机制,做到有章可循,事发的时候相关部门、银行、企业都能更加冷静。”
在这次禽流感疫情冲击下,一些企业囤鸡期待行情暴涨,这是正常的市场调剂行为,只要是好鸡肉,资本和企业的这些做法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任由资本炒进炒出,将容易形成大的物价波动,毕竟鸡肉产量占全国肉类产量40%以上,是基础消费食品。
2004年家禽业经历过禽流感考验,鸡肉价格最低跌到8 000元/吨,但转过年来就涨到17 600元/吨,价格翻了一番,最终为这场冲击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如果能像收储猪肉一样,把鸡肉纳入国家储备,叫商业储备也好,叫战略储备也好,都有利于稳定鸡肉价格。由国家及时出手收储冻鸡肉,这样可以在市场低价时保护行业,在市场高价时平抑物价。
收储鸡肉,办法同样可以参照猪肉收储搞公开招标,利于公开监管。以鸡肉价格低位7 800元/吨计算,假如政府以1万元/吨储备,半年后市场复苏开始放储,价位高时可达17 600元/吨,如果按15 000元/吨来计算,这中间就有5000元差价。就能为生产者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储备100万吨就是100亿元,生产企业有100亿元周转资金,资金链条不至于出问题,还利于平抑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