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生产的烤鸭销往世界上对食品要求最严的欧盟市场,是中国能够出口欧盟鸭类食品仅有的两家企业之一。”站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孵化车间里,中澳集团董事长张洪波有他骄傲的资本。近日,山东商报记者来到德州市庆云县,听张洪波讲述“中国鸭王”的故事。在食品安全防线频频失手,谈食色变的今天,中澳能够将养出的肉鸭打入欧盟市场,所依靠的是什么样的独家秘笈呢? 本版文/图 记者陈川
工人正在按标准化的模式筛选鸭苗
企业史
1998年,张洪波收购濒临破产的康源集团良种肉鸡加工厂,成立德州中澳禽业有限公司。
2005年,中澳集团被农业部等八大部委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06年,中澳集团与欧洲最大的肉鸭育种公司英国樱桃谷集团成功签订合资合同,双方共同投资建设肉鸭繁育中心。
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天,中澳集团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庆云中澳养鸭专业合作社。2008年,集团董事长张洪波在济南传递奥运圣火。2012年,集团荣获第三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
西装革履的“养鸭农民”
尽管如今已是笔挺的西装裹身,但鸭棚里的张洪波仍然称自己是“养鸭子的农民”。
张洪波生在山东省庆云县庆云镇张桃符村一个普通农家。当年,张洪波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家里穷无法继续读书,他只好到天津一家养鸡场当工人,这实际上成了他转变乃至飞跃的第一步。
打工近3个月后,张洪波带着300只鸡苗回到了老家,开始了自己的养殖创业。但是,由于防疫技术不过关,一开始他的鸡遭遇了“全军覆没”。
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买来一些专业书籍,刻苦研读,多次参加技术培训、考试。不仅掌握了一整套养殖技术,还取得了畜牧师的资格证书。到1997年养鸡场已颇具规模,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状元”,被评为“德州市农村科技大王”。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1000多户农民成了养鸡专业户,并带动了全县的养鸡热潮。庆云县政府为了调动农民养鸡致富的积极性,特意在县城南大门立起一座数十米高的大公鸡雕像。1998年,他买下了当地濒临破产的康源集团良种肉鸡加工厂,成立德州中澳禽业有限公司,这成为他人生第二个转折点。在积累了发展资本后,2001年,他投资兴建3处种鸭场,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英国樱桃谷父母代种鸭,配套发展了16处养殖基地,并投资1.2亿元建成了年宰杀2000万只商品肉鸭的生产线,配套建成了存栏16万套父母代种鸭的育种场和20万吨的饲料场,正式组建了中澳集团。
因为大胆求新,养鸡大户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鸭业大王。
标准化生产从“换灯泡”开始
有了来自英国的肉鸭良种,张洪波的养鸭事业开始迅速扩大。但与多数中国家禽养殖企业一样,最开始张洪波的肉鸭产品一直将国内作为主要销售市场,对欧美庞大的消费市场望洋兴叹。
改变发生在2006年11月,中澳集团与欧洲最大的肉鸭育种公司英国樱桃谷集团成功签订合资合同,双方共同投资建设肉鸭繁育中心。张洪波在引进英国樱桃谷集团技术、良种的同时,也趁此引进了欧洲式的标准化管理。
张洪波向山东商报记者介绍,中澳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世界上最严格市场欧盟市场的认可。中澳生产的欧式去骨烤鸭被誉为烤鸭第一品牌。做到这一点,肉鸭的标准化养殖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养殖场对场区环境、饲养设施和消毒防疫,包括饲养管理、统计记录、育雏条件等等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比如说光照,标准化鸭棚内的照明要根据鸭子的密度和生长周期进行科学调节。在育雏期为了提高鸭苗的适光性,便于它的饮水和饮食,这时要求使用60瓦的灯泡,每3米一个,在育肥期则要换为25瓦的灯泡。正是中澳严格地执行了欧盟要求的各种标准,所以其养殖农场才被评为“国家肉鸭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在这个基础上,张洪波创造了“中澳模式”。
“赊销鸭苗”成标准化的核心
作为中国最大的养鸭企业,中澳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养鸭户。养殖大棚分布在德州庆云周边多个县市,如何统一管理、标准化操作谈何容易,但中澳硬是把成千上万的分散农户组织了起来,并进行了有效管理,标准化养殖,从而养出安全合格的肉鸭出口欧盟。秘诀就出在“中澳模式”上。
张洪波介绍,中国食品及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同时中国的食品安全也饱受争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就是“中澳模式”,就是以“12345”为核心的“公司+标准化农场+养鸭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养殖模式。“中澳模式”的核心就是打造契约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对此,张洪波总结出了“12345”概念。“1”就是以中澳集团为龙头;“2”就是“两高定价,农企双赢”,即高价赊销给农户生产资料,高价收购农户的商品鸭,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合作中的履约难题,实现了农企双赢;“3”就是三赊销,即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公司向农户赊销鸭苗、饲料、兽药;“4”以保护价回收农户的商品鸭,无论产品走销还是滞销,保证收购价格不变,现款结算;“5”就是“五统一”,即公司对广大养鸭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供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宰杀的服务。“赊销”解决了农民的养殖成本之忧,也解决了履约难题,由公司统一提供鸭苗、饲料、兽药,更牢牢控制了肉鸭的养殖环节。而这恰恰触及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0万人背靠中澳致富
张洪波告诉记者,中国农民的分散养殖习惯是家禽业发展的致命弊端,非常难以改变,导致了产品品质质量难以保证。即使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双方也只是利益纽带,中间的防疫、养殖等标准不可控,导致药残、品质等方面的隐患,一旦遭遇大城市或国际市场的技术壁垒就往往面临灭顶之灾。而通过“中澳模式”,把养鸭变成企业整个产品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一弊端。
农民缺资金,中澳就给予资金的扶持。近几年,公司向鸭农支援资金3400多万元,赊销给鸭农生产资料10多亿元。农民缺技术,中澳集团就提供保姆式的专业化服务,中澳的养殖农场配有专业的技术员,公司技术部实行统一垂直管理。农民缺市场,中澳集团就是农民的市场。通过订单养殖使鸭农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变成了产业工人。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彻底解决了束缚农民致富的三大绳索。在“中澳模式”中,农企双赢成了互相制约、互相信任、互相相依的利益共同体。契约化合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农场变成了企业的车间,农民变成了企业的工人。
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
2008年7月23日,作为企业家代表,中澳集团董事长张洪波在济南参加了传递奥运圣火活动。其实,在中澳所处的肉类市场,张洪波也在向“金牌”冲刺。
作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中澳集团拥有集种鸭繁育、鸭苗孵化、商品鸭养殖、肉鸭宰杀、熟食加工、饲料加工、羽绒加工、生物质发电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建立了全国同行业中最完善的绿色产业发展链条,肉鸭综合生产能力已位居中国同行业第一名。
但张洪波并未因此止步。据介绍,中澳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的百年企业。未来五年,中澳集团将继续扩大肉鸭繁育、养殖和深加工规模,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利税超过10亿元,届时,中澳集团的肉鸭综合生产能力将提升到世界第一名,在领跑中国家禽业的同时,带动百万农民共同走上致富之路。